研究性学习中小组合作问题与对策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第三部分四大内容领域之一的研究性学习,明确指出其目标之一是初步形成合作与分享的意识。具体是指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要乐于与伙伴互相帮助,分工合作;克服依赖心理,养成认真完成分工的自觉性;热爱集体,乐于与同伴交流和分享信息、创意及成果。然而,笔者在多年从事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教学中发现,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一些共性问题,为此笔者也进行了一定的策略尝试,现愿和各位同仁探讨交流。
一、化矛盾为和谐,让分组更合理
1.存在问题:分组分歧大,弱势群体被孤立
科学合理的分组是活动开展的前提条件。当全班学生确立了一个问题或主题后,指导学生围绕这个内容,按照各自的兴趣来选择深入研究的点,形成各个子课题。接下来教师和学生面临的一个难题是怎样进行合理分组。
为尊重学生的自主权,在新接手一个班级时,笔者通常试着由学生自己选择分组,不过这时往往出现同样问题,如组内清一色现象,男生归男生组合,女生归女生组合。或者,出现两极分化现象,即优秀生自成小组,后进生另成组的现象。很明显优秀生更喜欢和优秀同学组合,貌似有些看不起后进生的味道;而后进生也似乎为要维护自己的一份自尊。班里甚至出现个别学生没组合伙伴,孤零零地站或坐一旁,显得极不和谐。这诸多现象与问题,如果不及时纠正和解决,必然使班级研究性学习活动难以顺利进行。
2.跟进策略----
(1)明确目的,科学合理
面对以上现象,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白这门课程的特点决定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分组研究活动不仅仅为单纯地完成活动任务,而是为在分组合作活动中能收获更多的本领或好处。如:同学间交往的快乐和交际能力的增长;发扬同学之间互助互乐的精神等。再者,团队合作精神是新时代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所以对于每位成员通过小组学习活动,能从不同角度获得收获和提高。教师将这活动意图向学生进行说明后,再让学生试着分组,学生自然明白许多,考虑分组更全面。能力强的照顾能力弱的,男女同学也能主动组合。记得三年前任教的一届六年级一个班,在课题活动分组时遇类似问题后,经笔者一番引导教育,《校园周边小摊食品卫生状况调查》组的小瑜同学在面对自己组和其他大部分组已组合得差不多时,看到男生小杰(平时学习不好,又挺内向,不善交际,很孤立的学生)他还独自站在一旁,小瑜二话不说,友好地邀请他加入该小组,使得原本伤心难受的小杰一下子面露微笑。
(2)积极引导,民主和谐
在同一个班内,经过了多次研究性学习分组活动后,学生已积累了一定的合作活动经验,因此接下来的学习活动分组可以按兴趣、自愿成立小组。当然前提得基本符合上面提到的分组要求。确定分组后再选责任心较强、能够协调小组成员之间关系的学生任组长,推动小组合作学习的顺利进行。班级学生在初次举行研究性学习活动时,组长通常由教师引荐。多次活动后就可以由学生组内自主决定,建议由更多的学生来轮流担任此职,如同组活动次数多了,上台演讲交流,我们可以推荐组内胆子较小的学生上台进行锻炼。
二、变分离为协作,使合作更有效
1.存在的问题:分组如分家,责任意识淡薄
在以往每一届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中,课题组成员基本在5-6人,多至8人。而每次从各组分工后组内学生任务完成进度不一,有些积极主动的学生能按时完成任务,而有个别学生动作慢,甚至也有不完成情况发生。究其原因,学生会找各种理由:有忘记调查的,有家里电脑这几天上不了网的,有说不会做的等。此外,小组若是两三人共同完成一个任务的,在活动中还会发生互相推脱,导致行动迟缓,效率低下。这是一种明显的小组合作分离现象,学生缺少的是一种对自己学习的责任意识和对集体负责的意识。
2.跟进策略----
(1)加强分工合作意识
古人云:学须有友,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心理学研究证明:小学阶段的学生具有合群的心理特征。小组成员之间可以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习与人亲近,关心别人以及愿意接受挑战的方法。小组正是他们学习做决定的地方和时候。在课程改革所倡导合作学习的今天,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运用是符合时代进步和发展的一种学习形式。它引导学生在体验个人与群体的关系中发展与人交往、对自己和他人负责、团结协作等多种能力。
合作学习小组中因人设岗,合作小组的组长善于充分调动每个成员的积极性,发挥每个成员的特长。分工后,每个人必须对自己的工作负责到底,小组只有人人积极参与并完成任务才是最佳合作小组。合理分组后每一合作小组基本都有一两位能力相对弱或内向的学生,所以同学之间尽量发挥其互助协作精神,体现团队和大局意识,在明确各自分工任务的同时,组内多一些互相照顾和帮助,尤其是对一些能力薄弱同学的关注。因此,良好的合作小组的组建是有助于小组活动的深入开展,使各自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收获。
(2)激励弱势生,重用优等生
综合实践研究性学习活动,它是一个具体的活动过程,一般由信息收集、走访调查、亲身体验、动手做、总结展示等一系列过程组成,因此任务多,跨时长。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相互协商合理分工。分工要保证每个学生都有任务,特别是要关注那些平时在班中处于劣势的个性内向、不合群的特殊学生,让他们能肩负一定的任务,引导融入集体中来。但在分配任务时注意征对性和合理性,才会培养这批弱势生的能力和自信,激发起“我是小组的一员,我也能做好”的参与积极性。
近日,506班《走进传统节日》的主题活动学习课题计划交流中,碰到预料外的一幕:其中《清明节的调查》这课题组的同学上台交流时,涉及“任务负责人安排”一项,其他组一名同学向台上交流同学提出质疑:“我知道你们组××他平时每天放学后到晚上都要在外面参加补习班,他不可能有时间去完成这调查的任务。”这时,身为指导老师的笔者趁热打铁:“××,刚才同学说你完不成任务,是对你能力的不相信。你有没有信心完成自己的任务?”那位同学信心满满地回答“有”!“我可以补习完回家后抽时间查阅资料。”全班同学立即报以掌声鼓励。经这事后,这位同学在后来的学习行为中有了明显的改进,也提前完成了自己查阅的任务。
而作为组内优秀学生,要善于运用“跳一跳摘桃子”的原则,鼓励他们更好地发展。因为优秀生的潜力相对易于挖掘。在同一个活动中,对他们要提出更高的任务要求,挑战有难度的活动,如在查阅和访问两项调查中,比较而言,采访活动所要完成的工作复杂,具有一定的难度,如设计问题,预约或随机寻找采访对象,现场采访并记录等。这样的活动我们一般宜选择能力强或大胆的学生,当然可以同时请文静内向的学生配合一起完成,比如负责记录等。
协作首先要求互相帮助。当某个组员有畏难情绪或遇到困难时,我们的组长或优秀同学以身作则,积极协作,当大家一起完成了工作,每个组员都会觉得高兴。协作更需要组内成员共同督促和鼓励。对于小组内以往常存在成员调查拖拉不及时的情况,我们要充分给予鼓励和发挥组长监督作用。同时让每组之间展开竞争,对活动任务最积极完成的若干组,指导教师应肯定该组成绩,并给予精神上的鼓励。
(3)教师引导,加强组间合作
研究性学习活动中,通过开题评审、成果展示交流等,课题组之间、师生之间互相学习和借鉴,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能力。活动中,教师的支持引导是贯穿活动始终的,如当一则课题方案制定后,指导教师善于组织引导各小组互相合作,多提建议;当课题组在活动过程期间互相交流各自的困难后,教师善于引导组间学生帮其寻求更好的解决方法;当课题组在成果展示时,我们他组成员也应给予建议和帮助,使在今后的研究活动中获得更大的成果。当然在组与组间交流时,我们也要首先给予对方肯定或表扬,这样全班交流学习活动氛围才会更其乐融融,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自信心和参与兴趣,促进了生生合作、组组合作的效率。
三、从自我走向集体,以评价促发展
马斯洛在人的需求五层次中说到人需求的最高层次是自我实现的需要。因此,建立一个完善的评价体系,评价学生在学习中自我价值的作用至关重要。研究性学习评价多半是以表格形式出现,通过讨论、协商、交流等方式引导小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相互评价等,方式多样化。然而在以往活动评价中也暴露出了问题,比如
1.存在问题:过重自我,不懂尊重
自评是以小组各成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以及实践创新的意识、社会责任感、活动态度等作为评价标准,对活动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然而碰到一些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好大喜功,抬高自己,贬低别人。眼里只看到别人的不好或缺点,却不懂对自己进行反思。其他,组与组之间的差异,导致学生的小团体思想重,组与组间存在互相排挤等现象。
小组合作,我们比较注重追求合作的效率,讲究合作的质量。平时教师在教学中容易忽视对小组合作过程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关注。评价只看结果不重过程,往往会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的积极性。
跟进策略----
(1)自互评、组间评,客观合理
活动中开展自评和互评相结合,是让学生学会宽以待人,严于律己;学会欣赏和尊重他人,学习他人的长处与优点,体验互相合作的快乐。活动自评时,对那些自高自傲的学生,指导教师对其活动成果给予认可,同时要引导其对自己定要合理地评价。在组员互评时,先让每个学生说说个人和小组完成任务以及与他人合作的情况,再进行互相评价,主要讲优点,不足则慎讲。
此外,我们在评价中也要进行组与组间的互评,以激励性评价为主,给出相应的等级和评语。如研究性学习中课题的开题评价,成果展示期间的评价等。
(2)捆绑式评价,突显团队
山东教研员刘吉林、王坦老师说,合作学习是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异质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以教学各动态因素的互动合作为动力资源,以团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一种教学活动和策略体系。合作学习一旦明确建立在捆绑式评价机制上,学生便会有一种强烈的集体荣誉感,那就是产生积极的相互依赖以及共同促进,直到完成这个阶段的任务。在捆绑式评价中,小组成员共有的一种认识,即认识到对组内成员有益的事对全组也有益,只有组内各个同学积极参与,才是真正好。小组成为组员的利益共同体,组员需要树立“荣辱与共”的意识。因此大家都为共同的目标而努力,为获得奖励而努力,互相鼓励和支持,互相依赖和促进。
(3)巧用小奖励,积极又进取
以小组为单位的研究性学习,教师对小组合作评价,注意体现于各个阶段每个环节,即活动的整个过程中。如,在各小组分头制定方案过程中,可以设立合作奖;在全班各组开展交流讨论计划中,设立纪律奖、发言奖等。凡每次获奖的小组均可得到红花或五星一颗,并累积作为课题组最后的成果之一。奖励物虽小,却能激发起小组成员的集体荣誉感,为此组内学生在课题活动开展调查或交流讨论等期间,都积极努力,认真对待。甚至包括组和组之间的学习讨论,也是非常热烈。学生在边学边评中,既提高了合作效率,又促进其综合素质的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常见而又基本的学习形式。小组成员合理组合、恰当分工与默契合作,学会正确评价自己和他人等,通过这一系列地活动开展,以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会学习。同时使学生初步养成合作与共享、积极与进取的良好个性品质,从小培养社会交往能力,为不久的将来更坚实地走上社会融入社会做好铺垫与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