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改变学习方式的途径和方法
改变学习方式最主要的途径是活动式教学。活动式教学既是一种教学观,又是一种教学形式。作为一种教学观,它视教学过程,尤其是课堂教学为一种特殊的活动过程,活动是建构自主、合作与探究性新型学习方式的平台,因此,我认为活动式教学是实施新型学习方式的主要途径。活动是建立平等、民主、互动式新型师生关系的契机,活动是促进主动、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的中介。形成教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构建学生的主题性学习活动,实现教学活动化。作为一种教学形式,它要求教师善于挖掘利用课内外教学资源中的活动因素,创设出适宜的活动目标、活动内容、活动条件和活动策略:通过"活动场"的培育,着力于"效应场"的生成,实现活动教学化。具体到一堂课,就是要以活动的理念,融通课情与学情建构教学,通过若干广泛、深入、多元的互动、有序有效的学生主体活动,化解重难点,带动全面发展,实现教学的高效多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式,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强调的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力图通过建立课程标准、设置综合活动课、强化信息技术教育、改革教材及评价与考试制度等一系列举措,提供、引导并促进学生建立新的学习方式。
教学过程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活动式教学试图通过构建学生的主体性学习活动,实现教学活动化,达到促进学生建立新的学习方式的目的。在这里,"活动"成为师生共同的探究实践,成为"教"与"学"的"中介",通过"活动"使教学成为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和理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的共同发展。教学的活动化,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性意义的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也就是所谓的"场效应"。在"活动"中,学生的心态是开放的,主体是凸现的,个性是明显的,创新意识是勃发的;在"活动"中,教师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不是关注"物"和"分数",而是关注人在活动中的发展,教师的教学过程也就成为自己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然实现的过程。在"活动"中,教师的角色定位发生了重大的转移,是对"把教学看成是老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陶冶情操的过程"这一传统观念的突破。
学习方式不是指具体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而是指学生的心理倾向和风格。有的学生习惯于跟老师学;有的习惯于等吃现成的;有的学生习惯于自学;有的学生习惯于在集体中学。我们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帮助他们改变学习习惯。变接受为探究;变被动为主动:变个体学为合作的学。当然,学习方式的改变不是代替和否定旧的学习,而是对旧的学习方式的一种扬弃,一种发展。同时,不同的知识,不同的学生要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那么,在教学活动中采取哪些途径才能够真正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首先是改变教法。教法的改变是教师教学工作上习惯的变化,也是教师角色的变化,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也不再是课堂的霸主。教学中教师要根据现实生活和教材的内容,依据学生已有的经验提出一个题材,提出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去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情感、体验等方面有所收获,有所发展。
第二,安排好学生的学习活动。要切实改变学习方式,必须保证学生的活动时间和活动空间,开展活动时能够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适当的空间来进行学习。过去的教学以教师为本位,学生只是听教师讲,看教师做;现在,我们主要的是要看学生怎样学,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在学习中有事可做,有事能做。
第三,教师在教学中要组织学生交流。使学生能够在交流中体会,在交流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让学生通过交流自己去寻找、去发现、去创造在交流中积淀学生的思维,交流的结果要由学生自己去评价,去体会,而不是由教师作出评价。
第四,教师要不断地调整学生的注意力。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不同年纪的学生注意力水平不同等特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保证学生在45分钟内精力集中,思维敏捷地进行学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