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雪峰---走近晴川
走近晴川
一
认识晴川女士,现在想来,也许是一种缘分。
她是我的学生的妈妈。
她的孩子——说实话——是很聪明的,可是不很用功,有一段时间他甚至很懒散,做什么都懒洋洋的。于是我决定去家访一次,了解一下情况,这样,我第一次见到了晴川女士。
初次见面好像没有留下什么太深的印象,大家彼此都是陌生的,小心翼翼的谈话也比较累人。倒是我的学生的侃侃而谈,使我看到了他不同于课堂上的恹恹的一面,这使我觉得我这一次的家访没有白费,觉得他还是有希望的,只要我的方法得当。
有道是“抓反复、反复抓”,“反复”确实是调皮的男孩的普遍特征。她的孩子在开学初的一段“良好表现”之后,又恢复了常态。不能集中精力听讲,作业也多次不完成。我再一次陷入了苦恼中。经过这样几次的反复,我心里不免多了几丝气恼。心里想:是不是家长的生活太散漫了,所以孩子始终紧张不起来?适逢晴川女士来电话问孩子的情况,问她能做点什么。我就把心里想的说了出来,电话那头,晴川女士答应着,思索着,“嗯,嗯,也许是吧。”
打完电话,我有点意识到自己的唐突了。觉得作为教师不该这样“刻薄”。
说起来,作为教师,我还是比较勤奋的,有几年,我的学生的作文频频在报刊杂志上亮相。有两个学生还出版了个人作文专集,我推辞不掉的给专集写了评语。还在报刊上发表了几篇“论文”。这给我带来了所谓的“声誉”。暑假里,晴川女士打电话问我,能否给她儿子单独“说一说”作文。我答应了。
在辅导的时候,孩子无意中说起他妈妈也经常写东西。在我的诚挚要求下,我第一次见到了晴川女士的作品,有影评,有漫谈,有报告文学。在作者简介中,我知道了她是作协会员——名副其实的作家。
天那!我竟给作家的儿子“辅导”作文。惊讶、惶恐、后悔……我不知道当时的确切心情该怎样表达。不过,这终于成了我继续了解晴川女士的开始。
我说过,我不是太懒惰的人,我的老师也曾殷切地嘱咐我写点什么。我也想写,但一时找不到方向,我确实需要别人的指导。想到这些,我觉得我应该感到欣喜。我终于找到一个可以倾心学习求教的师友了。
二
取得联系后,我将自己写成的一篇东西送给晴川女士看。这样,我再次拜访了她。
晴川女士很高兴地接待了我,落座,泡上一杯茶。
在这样的氛围里,我感到了坦诚、温馨,自然能畅所欲言。我们很快就进入了正题。她很是真诚地告诉我,说我需要开阔一下视野,不能只局限于文学的范畴,要学哲学、美学、、逻辑学、心理学、……,她说作家需要很深的底蕴,那些文学“大家”们无一不是学富五车的学者,因为写作者需要站在一定的高度,否则文章就会由于缺乏深度而流于泛泛。
我频频地点着头,在听晴川女士谈《逻辑》,谈佛论道中,我看到了我的浅薄。
古人云:百无一用是书生。说书生肩不能担,手不能提,手无缚鸡之力。我呢?缚鸡之力还是有的,但提笔能写吗?唐诗、宋词、元曲,我又能背得了多少呢?浮光掠影、皮毛而已。
我也常感觉被生活所累,工作一天回到家,斜坐在沙发上许久都不想动。我的时间都消耗在了当前的工作上。用自己固有的知识去“指导”学生、评点学生的作文,有时也有捉襟见肘的感觉,鲁迅先生说,他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是血。长期以来,我都在被“挤”,没有奶,只有血,因为我连吃草的时间都没有。用不了多久,我的知识就会被掏空的。
在与晴川女士交谈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感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无知的恐慌。我抓紧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读美文、品诗词、学理论,给自己“充电”。拜访晴川女士,使我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这是一个巨大的收获。
当时,晴川女士显然看出了我的窘态。她就鼓励我,说以后写了可以再给她看。我就将这几年来成型的或不成型的给了她。告诉她,可以像老师批阅学生作文那样批改。
三
临别时,晴川女士送我她的作品。回来拜读,我被她文章的魅力征服。
她写报告文学,写影评,写散文。相比较而言,我尤其喜欢她笔下的茶楼、品茶。在一篇散文中她这样写道:
在乍寒的天气里,一杯暖暖的香茗在手,使我忘却了窗外多日未歇的风沙,真有点遁入世外桃源的感觉。中国茶道的审美过程,就像中国人的性情一样含蓄,追求那种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境界,一波三折而后归于和谐,是三口才知味,三番才动情的品。而这品的最高境界则是能品出一份平常心。
我读着这美文,竟觉清香在口。这茶,这文,这人,都该是安详、平和、梦幻的。是从容不迫、娓娓道来,显然是大家风范,我想起了前人所说的那种感觉:觉得好,但自己贫乏的词汇不知如何品评。只是感受着它的美,细细地品读,就如香茗在口。
由文又想到人。我先前的评价,不用说是用词不当的。从文章中看出她用她的知识、视野、感觉在品读着这个纷扰的世界,我猜想她有时可能甚至会感觉自己已“大彻大悟”,或者是道家的“清净无为”占据了心灵。她不轻易的肯定什么,也不肯轻易的否定什么,她不断地在“出世”和“入世”之间徘徊。对于学问,这精神使她自然站得高;对于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她是矛盾的。她想好了具体要求孩子做的,接着自己先否定了,或许想,那样做不一定不好,这样做也不见的好吧?这大约是我先前所说的她的“散漫”的原因。从她的文章中,从和她的交谈中,我理出了这样的思路。
想到临别时她再三嘱咐我好好教教她的儿子,从我的理解看,这不见的全是客气。对于教育儿子的具体措施也许她始终充满着矛盾。
油田的作家,我了解得很少,离我的生活很远似的,机缘巧合,我认识了晴川女士,她的文章使我想到了“油田作家”这一群体的存在。我的认识油田作家,自晴川女士开始。
2002年11月
作者:胜利油田一中 陈雪峰
地址:山东·东营·济南路170号
电话:(0546—8217007)
一
认识晴川女士,现在想来,也许是一种缘分。
她是我的学生的妈妈。
她的孩子——说实话——是很聪明的,可是不很用功,有一段时间他甚至很懒散,做什么都懒洋洋的。于是我决定去家访一次,了解一下情况,这样,我第一次见到了晴川女士。
初次见面好像没有留下什么太深的印象,大家彼此都是陌生的,小心翼翼的谈话也比较累人。倒是我的学生的侃侃而谈,使我看到了他不同于课堂上的恹恹的一面,这使我觉得我这一次的家访没有白费,觉得他还是有希望的,只要我的方法得当。
有道是“抓反复、反复抓”,“反复”确实是调皮的男孩的普遍特征。她的孩子在开学初的一段“良好表现”之后,又恢复了常态。不能集中精力听讲,作业也多次不完成。我再一次陷入了苦恼中。经过这样几次的反复,我心里不免多了几丝气恼。心里想:是不是家长的生活太散漫了,所以孩子始终紧张不起来?适逢晴川女士来电话问孩子的情况,问她能做点什么。我就把心里想的说了出来,电话那头,晴川女士答应着,思索着,“嗯,嗯,也许是吧。”
打完电话,我有点意识到自己的唐突了。觉得作为教师不该这样“刻薄”。
说起来,作为教师,我还是比较勤奋的,有几年,我的学生的作文频频在报刊杂志上亮相。有两个学生还出版了个人作文专集,我推辞不掉的给专集写了评语。还在报刊上发表了几篇“论文”。这给我带来了所谓的“声誉”。暑假里,晴川女士打电话问我,能否给她儿子单独“说一说”作文。我答应了。
在辅导的时候,孩子无意中说起他妈妈也经常写东西。在我的诚挚要求下,我第一次见到了晴川女士的作品,有影评,有漫谈,有报告文学。在作者简介中,我知道了她是作协会员——名副其实的作家。
天那!我竟给作家的儿子“辅导”作文。惊讶、惶恐、后悔……我不知道当时的确切心情该怎样表达。不过,这终于成了我继续了解晴川女士的开始。
我说过,我不是太懒惰的人,我的老师也曾殷切地嘱咐我写点什么。我也想写,但一时找不到方向,我确实需要别人的指导。想到这些,我觉得我应该感到欣喜。我终于找到一个可以倾心学习求教的师友了。
二
取得联系后,我将自己写成的一篇东西送给晴川女士看。这样,我再次拜访了她。
晴川女士很高兴地接待了我,落座,泡上一杯茶。
在这样的氛围里,我感到了坦诚、温馨,自然能畅所欲言。我们很快就进入了正题。她很是真诚地告诉我,说我需要开阔一下视野,不能只局限于文学的范畴,要学哲学、美学、、逻辑学、心理学、……,她说作家需要很深的底蕴,那些文学“大家”们无一不是学富五车的学者,因为写作者需要站在一定的高度,否则文章就会由于缺乏深度而流于泛泛。
我频频地点着头,在听晴川女士谈《逻辑》,谈佛论道中,我看到了我的浅薄。
古人云:百无一用是书生。说书生肩不能担,手不能提,手无缚鸡之力。我呢?缚鸡之力还是有的,但提笔能写吗?唐诗、宋词、元曲,我又能背得了多少呢?浮光掠影、皮毛而已。
我也常感觉被生活所累,工作一天回到家,斜坐在沙发上许久都不想动。我的时间都消耗在了当前的工作上。用自己固有的知识去“指导”学生、评点学生的作文,有时也有捉襟见肘的感觉,鲁迅先生说,他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是血。长期以来,我都在被“挤”,没有奶,只有血,因为我连吃草的时间都没有。用不了多久,我的知识就会被掏空的。
在与晴川女士交谈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感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无知的恐慌。我抓紧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读美文、品诗词、学理论,给自己“充电”。拜访晴川女士,使我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这是一个巨大的收获。
当时,晴川女士显然看出了我的窘态。她就鼓励我,说以后写了可以再给她看。我就将这几年来成型的或不成型的给了她。告诉她,可以像老师批阅学生作文那样批改。
三
临别时,晴川女士送我她的作品。回来拜读,我被她文章的魅力征服。
她写报告文学,写影评,写散文。相比较而言,我尤其喜欢她笔下的茶楼、品茶。在一篇散文中她这样写道:
在乍寒的天气里,一杯暖暖的香茗在手,使我忘却了窗外多日未歇的风沙,真有点遁入世外桃源的感觉。中国茶道的审美过程,就像中国人的性情一样含蓄,追求那种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境界,一波三折而后归于和谐,是三口才知味,三番才动情的品。而这品的最高境界则是能品出一份平常心。
我读着这美文,竟觉清香在口。这茶,这文,这人,都该是安详、平和、梦幻的。是从容不迫、娓娓道来,显然是大家风范,我想起了前人所说的那种感觉:觉得好,但自己贫乏的词汇不知如何品评。只是感受着它的美,细细地品读,就如香茗在口。
由文又想到人。我先前的评价,不用说是用词不当的。从文章中看出她用她的知识、视野、感觉在品读着这个纷扰的世界,我猜想她有时可能甚至会感觉自己已“大彻大悟”,或者是道家的“清净无为”占据了心灵。她不轻易的肯定什么,也不肯轻易的否定什么,她不断地在“出世”和“入世”之间徘徊。对于学问,这精神使她自然站得高;对于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她是矛盾的。她想好了具体要求孩子做的,接着自己先否定了,或许想,那样做不一定不好,这样做也不见的好吧?这大约是我先前所说的她的“散漫”的原因。从她的文章中,从和她的交谈中,我理出了这样的思路。
想到临别时她再三嘱咐我好好教教她的儿子,从我的理解看,这不见的全是客气。对于教育儿子的具体措施也许她始终充满着矛盾。
油田的作家,我了解得很少,离我的生活很远似的,机缘巧合,我认识了晴川女士,她的文章使我想到了“油田作家”这一群体的存在。我的认识油田作家,自晴川女士开始。
2002年11月
作者:胜利油田一中 陈雪峰
地址:山东·东营·济南路170号
电话:(0546—8217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