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教学之窗

张雪梅---我的班级管理一失

来源:原创文章 发布时间:2006-09-26 浏览次数: 【字体:

某天,班里自习课不尽人意,问及无人承认。一气之下,除了两个学习优秀生帮我查作业外,全体同学到操场罚跑十圈。宣布完毕,一个男同学气呼呼地站起来,问为什么她们两个不跑。我当时非常生气地告诉他,这是我的决定。班里一片寂静。望着那些慑 于 老师的震怒而紧张呆滞的面孔,我不禁后悔起来。高压之下草木难荫,难道除了暴躁,别无他法?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因愤怒之际失手打了一个调皮孩子一耳光后曾经感叹自己“从教育家的绳索上失足跌落下来。”我此时觉得自己刚才的行动正是愚蠢、无能的表现,与自己的身份是多么不相符啊!虽然我已后悔刚才的行动,但碍于“面子”我还是把学生训了一顿。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我已经淡忘了此事。但渐渐地,我发现原来有事没事就找我说话的人少了,他们好像在疏远我。从几个学生嘴里得知,班里对这件事有很大意见,说我偏心。更令我没想到是,被我偏袒的学生也受到了大家的冷落。没想到,自恃以公平对待每个学生的我竟然犯了这么个错误!我不禁深深自责起来:处理问题没有坚持"一个标准"

坚持"一个标准",即是说在处理班级事务时,尤其是奖惩方面,对好学生和后进生应使用一个标准。通常好学生易受到偏爱,而后进生常使老师产生偏见,所以班主任执法,一定要公允,要一碗水端平,如处理偏颇,则会助长好学生的坏习惯,压抑后进生的上进心。就因为我在处理问题时,没能坚持一个标准,对好学生和后进生的错误和缺点没能一视同仁,使得学生对我产生了不信任感,班风曾一路下滑。

心理学揭示的规律告诉我们:教师的教育在心理上从来不单向流动的,在这个流通过程中,教师的教育态度,一经转化为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就会产生相应的态度来对待教师。一旦作为教育者的教师与受教育的学生之间有情感的沟通,教师就会取得学生的信任,学生接受教育的反感就会被克服,取而代之的是:老师是值得亲近、信赖的人,这就为学生接受教育打下了基础。

对于学生的过错行为,如果我们教师“自我倾向严重”,不关心、不尊重学生,强调权利与惩罚,对学生强制命令,简单粗暴,动辄训斥,体罚或变相体罚,就会导致教育的失败,甚至严重的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所以,在工作中要讲求理性、准确性与严格性,尊重每个学生,能够进入学生心灵世界,深刻体验学生的内在情感,构建起良好的师生关系。

为了弥补我的过失,在课余时间里,我尽量多深入到学生中去,与他们一起交谈、活动,使他们与我无拘无束地相处,消除我们之间的隔阂。时间久了,他们对我也敬而近之了,由此而产生一种"爱屋及乌"的效应,班里的风气又一度好转。

总之,无论什么原因,教师的偏心在学生中形成亲疏远近,影响学生之间的团结,造成学生之间的矛盾。使受器重的学生产生骄傲之气;而不被看重的学生感到失望,与教师产生对立情绪,以致自暴自弃消极反抗,给学生心灵中造成严重的创伤。古人曰:“育人者必先育己,不正己则不能教人。”因此,作为一名教师,教书育人,要坚持原则,以身作则,办事公正,对学生要一视同仁,切忌偏心。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