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雪峰---都是网络惹的祸
我印象中网络进入我们的生活是1997年以后的事情,网吧被人注意好像还要晚一些时候。一开始上网、发Email(故意不说电子邮件)、玩网络游戏还是很时尚的事情,连赵本山也在春晚还借“网”忽悠一下。此后关于网络的事情也越来越多。
2003年秋,8:40第一节课下了仍没有见到学生赵X,我急忙给其家长打电话,家长声称孩子像平常一样是6点多骑车离开家去上学的。
“会不会发生了什么交通事故啊?” 匆匆赶到了学校的家长很着急。
“去附近的网吧找找吧!”我根据学生平时的表现大胆猜测。
其家长非常不满地白了我几眼,仍然赶到了急诊室寻找。失望而归后又找到我将信将疑地询问到哪里找孩子。我自然不是神仙,让他一家一家地找。10点多终于在科技新村附近的网吧将其揪出。家长震惊。孩子惊恐。老师恼火,遂责令该生深刻反省,以观后效。
2004年,我又接一届新生。“防范胜于救灾”。从第一个班会、第一个家长会我就大声疾呼网络之害猛于虎。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学生诺诺应允、家长颔首示意。我心稍安。
2005年,一初四学生趁摸底考试不是自己老师监考之机,翻墙出校进入网吧。我暗自庆幸自己动手早,早免疫。
2005年底,一老师无意中发现baidu贴吧上几乎全是学生的谩骂之词,内容涉及“XX是XX的老公”、“班级夫妻有几对”等等污言秽语。我在再次震惊之余,着手调查,本班竟是重灾区。我平生再一次怀疑人性,我心如焚。我检讨自己、反省自己,在班级开展了长期的教育运动。和家长座谈、家访、开班会,启发学生“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之未远,觉今是而昨非”。直到有关学生信誓旦旦:保证18岁之前不再玩游戏、不再进网吧。我才能使自己安静下来。事后我写了《恼人的贴吧》一文发表在《胜利日报》上,算是宣泄一下自己的心情。
时光流逝,当我渐渐忘记这些不愉快的事情的时候,当我重新鼓励那些“浪子”们努力学习的时候,仿佛是有人要刻意唤起我的注意。
2007年5月黄金周,10余名学生借打篮球为名聚集到一起进入网吧玩联机游戏。有一人竟然是家长用自行车送去的。其中一人重上贴吧说老师破坏了他即将到手的“追马子”的行动,大骂老师BT。
开学后半个月的时间,我将事实调查清楚。再次约见家长,召开家校联席会议。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于是誓言重出江湖,其言辞诚恳甚至声泪俱下,作为教育工作者怎能不给人以机会?
言犹在耳,墨迹未干。3个月后。一日 任课 老师报告,教室里少了4个学生,是不是请假了?我说去网吧找。结果是3人找回,一人闻风逃遁离家出走,2日后方回。
呜呼,反反复复,人何以堪??
听来的看来的例子更是触目惊心:
2000年2月27日河南洛阳三个小学生因为欠网吧老板2.5元钱而被老板用电线勒死,再运到野外焚尸。
2000年4月,新邵县一名十三岁小学生从家里偷出300元钱在网吧玩电游连续4天4夜,由于网络游戏的强烈刺激和惊心动魄的打斗,游戏者血压升高,心跳过速,又加上过度疲劳,最后猝死网吧。
2002年6月北京中学生张某(13岁)、宋某(14岁),因在北京“蓝极速”网吧中与服务员发生纠纷,为报复而购买汽油于16日凌晨二点多纵火。由于“蓝极速”网吧非法经营,半夜里仍有大批学生在网吧玩乐,又无消防设施,共造成25 人死亡,13人受伤,死伤者大部份是年约二十岁的学生,约有一半来自北京科技大学。这就是震惊全国的北京“蓝极速”网吧纵火案。
2003年2月,湖北一名16岁少年沉迷网络游戏,竟半夜持刀砍伤母亲,抢走8000元钱;同年3月,湖南沅江一名14岁少年因网络游戏入魔产生幻觉,从4楼跌落身亡。
十六岁的少年胡彬,连续上网11天后,喝下剧毒农药,不治身亡。
一位高中二年级学生曾一度痴迷于网吧,一个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由于整天整夜地沉迷于网吧,成绩一落千丈,家人非常生气,老师非常着急,用尽各种办法,苦口婆心就是不能从网吧里将他解救出来,他自己也变得沉默不语、心态浮躁,吃不下、睡不着,看样子几近痴呆。
河南洛阳一名初一学生,曾荣获河南省首届中小学生计算机网络知识竞赛一等奖。但自从在网吧迷上网络游戏之后,成绩便一落千丈,身体状况也急剧下降,精神萎靡不振,性格暴躁古怪,如同走火入魔。无论母亲怎样苦劝引导,他就是摆脱不了网吧的巨大诱惑。网络游戏如同毒品一样折磨着他的心灵,但他始终无法戒掉网瘾。
2006年山东东营一少年因为家教阻止自己出去玩游戏而将女家教勒死。
……
我不想和别人讨论网络利大还是害大。我不想和专家辩论学生玩游戏可以开发大脑。我感觉自己就像是《雷雨》中的侍萍。她听说自己的女儿在一大户人家做侍女就立刻意识到了危险,逼迫女儿离开,可是已经晚了,她只能一步一步地看着孩子走向毁灭。这是什么?这是悲剧啊。痛心之余,我也思考原因。为什么青少年学生如此迷恋网吧(网络游戏)呢?我分析了一下原因:
一、电子海洛因的诱惑太大。
痴迷于网络游戏不可自拔与服用毒品成瘾一样,危害深重。据上海心理学专 家郭莲舫 教授介绍,根据心理学测试的统计结果,所有服食毒品的人都存在程度不同的心理障碍,焦虑、紧张、忧郁等等。而迷恋网络游戏的人经过测试后,其结果也都超过正常值,无一例外地提示具有心理障碍问题。 郭 教授指出,通过早期干预进行心理疏导,可以纠正心理障碍,戒除网络游戏瘾。但是如果沉溺网络游戏越深就越难以自拔,其危害等同于毒品成瘾。
二、家长管不了孩子或者不配合、认识不到位。
当我在第一次家长会上和家长诉说网络(游戏)的巨大危害时,肯定有家长会认为我在危言耸听,“有什么大不了的”;盲目地相信自己的孩子,“我的孩子不会的,不会那样,他的自控能力强。我相信他”。当孩子进网吧我找家长通告的时候,她会轻描淡写地说,“我知道。我知道他在玩游戏。从小学一直在玩。”
甚至,毕业前夕当我从别的途径知道孩子仍在家上网玩游戏的时候。家长说,对不起。老师……。对不起我有什么用啊。这时候,我觉得我很无奈,人家又没有在学校玩,我管什么?!
三、相关的法律不健全。
网吧门口的“未成年人禁止入内”的警示有用吗?为什么没用?还有一个问题,这些屡教不改的学生怎么处理?开除?开到哪里去?有报道,浙江人大代表陈良明建议恢复中学开除违纪学生权力。目前,学校对严重违纪的学生可以说无计可施,没有有效的教育办法。陈良明举了自己学校里的例子:有位学生的父母忙于经商,没空管孩子,这名学生每天晚上上网,白天到学校就睡觉,想不来就不来,从来不参加考试。老师、家长、亲戚苦口婆心,反复教育、劝说,毫无效果,对这类学生怎么教育?每次老师找他,都是虚心接受然后坚决不改。陈良明代表说:“让这些学生留在学校,对校风有很大冲击,对学校的管理带来很大难度。过去,学校可以开除学生的时候,真正被开除的学生少之又少,现在,学校不开除学生了,可是够开除标准的学生越来越多!”
教育不是万能的啊。这话我是相信的。
四、我们的教育制度有问题。
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啊。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天天逼着孩子学习,特别是邻近毕业更是见不到一点笑容。平时工作忙不和孩子沟通,考完试就知道责备孩子。老师就更别说了,老师的风采来自学生的风采,学生考试老是不及格、常常吃鸡蛋老师能喜欢吗?
其实有的孩子根本就不是学习的材料,家长非要逼他(她)考大学不可,这是一对无法解决的矛盾。
有上网吧的学生回来说只有在网吧里才能见到笑脸,才能感到温暖。(!!!)
五、教育学生远离网吧需要整个社会的参与。
我像不像堂吉珂德?一个人的力量是绝对不行的。有的家长自己就迷恋网络、沉迷游戏不能自拔;孩子第一次见到电脑就是看见父母在玩游戏。我了解的几个学习困难的孩子家里都有电脑,都连着网。有的家长就整天挂QQ,甚至跑到济南去见网友。
现在,我又得知,小学二年级就开电脑课。第二节课就学上网。这是我能阻止的吗?一个堂吉珂德厉害有什么用?战风车吗?
怎样戒除网瘾呢?推荐几种办法。
首先,树立理想,强化生存意识。有理想才有希望,才有动力,才会锲而不舍地朝着目标去奋斗。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高科技时代,要求的人才是综合素质强、创新能力高。沉迷“大话西游”不可自拔,身陷“魔兽争霸”越陷越深,你有什么能耐参与未来的社会激烈竞争,别在虚拟的空间里耗费你花季的青春。
其次,养成读书的习惯,培养学习的兴趣。“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爱书吧,它是人类的营养品”。一旦爱上书籍,就会觉得包罗万象的书籍比令人眼花的游戏更有滋味。喜爱读书,继而培养学习的兴趣,广泛地阅读才是增长智力、增强才能的正道。
再次,积极参加文体活动。打球,可锻炼身体,下棋,可提高思维品质。我觉得,一个兴趣爱好广泛的学生,决不可能迷恋网络游戏而毁掉自己的。
(对我来说还有一种办法,就是辞掉班主任,眼不见心不烦,一了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