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教学之窗

崔建波---三国人物考(一)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07-11-07 浏览次数: 【字体:

三国鼎足,诸侯割据。时局动荡不安,人才却辈出。可以说当时的有志之士才智都得到了最深度的发掘。每个人都不枉此生。不管是运筹帷幄中的羽扇纶巾,还是决胜千里之外的金戈铁马,各得其所。被时代承认,有机会展示自己的能力,那是何等快事。儒家思想却提倡享于盛世。如果是上有得道 明 君,下无谄媚佞臣,内无忧,外无患。好了,该你出场了。出而仕;如果时局混乱, 国无明 君,你最好隐于野。好聪明的主意。活都让别人去干,仗都让别人去打。我耽于太平之世,用三寸不烂之舌忽悠的 国 君云一阵,雾一阵。让人觉得你好博学,高深莫测。话一扯就远了,(可能是对于儒家思想控制太过深恶痛绝,一沾边,就想以投枪掷之。)回到正题。如果你正在当时,又有强烈的报国情怀,你会选择投奔谁呢?先说说曹操吧。曹操倒是争得知人善任,首先谋士,将官不计其数。投者众,则贤者众。如此,图脱颖而出难矣。孙权能用其人,但不能尽其材。比如庞统也去投奔过他,但仲谋嫌人家样子古怪,把人家打发走了。玄德公更是惜将爱才,得知子龙为救阿斗差点丧命后,举起阿斗就要摔之。更有为求卧龙三顾茅庐之事。真是思贤若渴。但诸葛亮嫉贤妒能。如若真有点才学,恐也不能久矣。投曹,金子在掷于金山之中,与隐居没有太大差别;投蜀,有了饭碗,去丢了吃饭的家伙,更不划算;投吴,如果你长得不是太难看,尚可一试。再说说几个风云人物:首当其冲,当属诸葛孔明,诸葛谋略,当时不二。口可以杀人,无可胜有,静可制动。王充,周瑜就是不幸被他骂死的。城中空空如也,把司马懿吓得退避三舍。博望坡、新野、赤壁三把大火烧得曹操半年没敢进厨房(夸张了点啊)。史书可考的妙计也不计其数,真可谓世之奇才。周公瑾,小伙子帅。年纪轻轻做了大都督,才智、学识堪称一流,更是佳配小乔,传为佳话。人言周瑜心胸狭窄,其实不然。周瑜恨诸葛亮并非恨自己才能不及,而是恨孔明之才不能为东吴所用;讨要荆州被诸葛亮三言两语就给骂得吐了血。虽为气死,但并非诸葛能言善辩之功,关键还是在于他太过于忧郁国事,又正好被人戳到痛处。临死之时,力推鲁子敬接其大任。他深知鲁肃有意孙刘交好。大敌当前,形势所逼,为了国家、主公的利益,并没有把个人恩怨放在心上。一片赤子之心可判矣。他死后,诸葛亮不禁泣而叹曰:公瑾一去,知音何在?其实从赤壁之战时就能看到两人的默契,但各为其主,难以成为挚友。周瑜之《长河吟》也只有孔明知其深意呀。关羽浑身是胆,却也侠骨柔肠。不讲战场上的冲锋陷阵,单说只身前往东吴,单刀赴会之事,便可知其胆色非凡人所不能及。但他也不是莽汉,也不会蛮干。当然所有的一切都安排妥当,胸有成竹才会只身涉险。曹操虽对其没有知遇之恩,但毕竟应有识才之交。三天一小宴,五天一大宴,令云长十分感激。不在于物质上的供给,而重在精神上的承认。所以华容道一役,关公虽有军令状在身,但终究放了曹操一条生路。真可谓铁骨虽铮铮,柔情也似水呀。张飞当然不得不提了。飞自称莽撞人。但却并不是有勇无谋之辈,他也是心细如发。庞统刚刚到任出一县之长,心中不忿,不理政务,日日醉卧床榻之上。可张飞一直为其兄长巡查吏治,所以前去兴师问罪,但当看到庞统断案如神,不拘一格时,面露喜色,并带回刘备处,向其保荐,另委大任。真可谓:察别人之不察。

由于时间有限,也因为昨夜只看了几集内容。(举例范围狭窄,恐有断章取义之嫌。)所以只能写那么多,别走开,下面的评论更精彩。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