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教学之窗

薛汝清---怀念王老师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07-11-05 浏览次数: 【字体:

王长亭老师是我高中时的班主任,而今已经过世。我常常想起他,特别是在每年的教师节前后。

老师是个质朴的人。

1982年秋,我考上了梦寐以求的县重点高中——利津县第二中学。早在中考之前,就经常听村里的大人讲二中老师们的“传奇”故事,知道二中是所藏龙卧虎的名校,而听的最多的还是王老师。我的大姐曾是王老师的学生,她亲口对我讲:“如果你能分到王长亭老师的班就好了,他是全国模范教师,特别好。”至于怎么好,大姐并没有细说。我从乡亲们的谈论中又得知了王老师的一些“特别”:王老师经常在教室里和学生一起吃饭,他吃学生的,学生也吃他的,待学生特别亲。——王老师穿衣服和老百姓一模一样,穿着特别朴素。——王老师浓眉大眼声若洪钟,人特别精神。——王老师每次带的班考上学的人特别多……

入学那天,我背着行囊兴冲冲的向二中赶去。一进校门,就看到很多新生挤在一面墙下争着看张贴在墙上的红榜。我很快便找到了自己的名字,榜首赫然写着“十四级一班,班主任:王长亭。啊!我的班主任正是 王 老师。我急忙提起行李,随着人流向里走去。“快去找十四级一班,快去找 王 老师。”这念头催快了我的脚步。从南大门往里走,才发现二中比我想象的还要好!南北七八排教室,东西也有三四排。都是青砖红瓦,窗明几亮。甬道两旁垂柳依依,小鸟飞鸣。第一次走在这么阔大的校园中,我有点晕头转向了。一拐弯,看见一棵大榆树下一个扫落叶的老大爷。一顶农民上地干活戴的小草帽,一身洗得发白的青黑色衣裤。对,问问大爷不就行了。“大爷,请问十四级一班在哪里啊?”我怯怯地问。大爷正用一把大扫把,非常仔细地扫着,那些枯黄的落叶很有诗意的跳动着。听到我问,他抬起头来。呀!多锐利的目光啊!浓眉大眼,炯炯目光,神采奕奕。他笑了,“就是这间教室,快去吧。”他指了指眼前的教室。我暗自吃惊:二中连打扫卫生的老头都这么精神!教室里已经来了不少新同学,不一会,大家都到了。“欢迎同学们啊——”随着洪亮的声音走进来一个人。浓眉大眼,炯炯目光。咦?这不是刚才的老大爷吗?只是头上没有了那顶草帽,额头特别饱满,闪着智慧的亮光。“请同学们按顺序到讲台前报道注册,我是这个班的班主任王长亭。”啊!原来他就是 王 老师。后来我才知道, 王 老师是惠民人,老伴和两个孩子都在老家, 王 老师自己在单位辛勤工作,勤勉生活。在我的印象里, 王 老师从不讲究个人享受,总是衣着朴素,吃大食堂。晚饭的时候,经常端着饭碗到教室和我们一起,边吃边聊。

老师是个严谨的人。

高中生活紧张而充实。那个时期的农村生活非常艰苦,我们这些农村孩子最大的愿望就是能考上学,将来能“吃工资”就好了。幸运的是,我们遇上了一些好 任课 老师,遇上了一个好班主任。那 时候王 老师已是全国模范教师,他带的文科班总是能考全县第一名。他的严谨的工作作风给了我深远的影响。印象最深的是晚自习。记得每天晚自习上课前, 王 老师总是提前三分钟来到教室。巡视一圈后站上讲台,左手拿一个小本本,右手在黑板上工工整整地抄写一条名言警句,然后给我们讲解,也要求我们抄录。每天如此,每年如此,三年从没中断。那一声声一句句真如和风细雨,润物无声。那时学校没有阅览室,我们这些穷学生根本没有买课外书阅览的条件,都一门心思埋头课本,学习甚是枯燥。每天 王 老师的名言讲解就成了我们最盼望的文化美餐。直到今天,我常常教育我的学生而随口说出的名言警句,都是那 时候王 老师讲解时记下的。“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业精于勤,荒于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每一个句子都能勾起我美好的回忆, 王 老师站在讲台上声情并茂的表情神态,仿佛又在我眼前浮现。

冬天的夜是漫长的,但高三的紧张缩短了夜的长度。晚自习结束后同学们都不肯离开教室。十点钟,学校统一熄灯后,教室里又亮起了昏黄的光。每个人的桌上要么是一盏自制的小油灯,要么是一截红红的小蜡烛,扑闪着微弱的光。当时教室里没有暖气,没有火炉,有的只是同学们年轻的火热的追求上进的心。如果找个词语来形容当时的情景,“寒窗苦读”是最恰当不过的。每天的这个时候,我们的 王 老师便成了最有耐心的人。他一遍又一遍地来催促我们回宿舍睡觉,他希望我们多学一些,又担心我们的健康,目光中满是心疼和无奈,只好柔声细语地劝我们走。劝不走就撵,撵不动就吹灯。 王 老师经常一个一个吹灭我们桌上的小油灯,我们只好回宿舍。 王 老师还不放心,经常站在窗外等我们入睡后才离开。我们挤在大通铺上,裹紧被子手脚都冻得冰凉,不知道窗外的 王 老师怎样抵御着严寒。我现在时常想起那一盏盏扑闪着小火苗的油灯,想起灯光里 王 老师那关切而心疼的目光。

老师对我们是这样的爱,对自己的孩子却非常的严。高一下学期,班里转来一个新同学,衣着比我们普通孩子还破旧,大冷的天光脚穿着单鞋,后来我们知道,他是我们 王 老师的儿子叫王仲卿。我们几乎不相信,我们 王 老师吃工资,有比较优越的条件,可仲卿穿的比我们还破,每天和我们一起挤食堂吃学生餐,有时班里的调皮孩子欺负他, 王 老师知道后从不偏袒,反而总是把仲卿训斥得发傻,不少同学由此怀疑仲卿不是 王 老师的亲儿子。可我们怎么看都是浓眉大眼,炯炯目光,举手投足,真真切切的一对父子。 王 老师就是这样一个公正无私的人。

老师也有发火的时候,我们同学没有一个不害怕的。高中三年,我只挨过 王 老师一次严厉的教训。一天晚上,校门东侧的乡政府门口放露天电影。那时候,能看场电影是非常奢侈的事了。我们一些同学挤在人堆里看,晚自习上课的钟声响了,好像在催我们回班。可电影刚开始一会,有同学就说“看会儿再走,也 许王 老师也在看电影呢。”我们便抱着侥幸的心理看下去。又过了十几分钟,电影喇叭里突然传出了校办主任严厉的声音“二中的学生请马上回班上自习,二中的学生请马上回班上自习。”听到喊话,不少同学回去了。我正想走,旁边有个同学扭头对我说:“你敢不回去吗?你敢不回去我们就不回去。你是班干部,老师的红人,怕是不敢吧?”其他人也附和着。我一听,怕什么啊, “不回就不回”。人,是留下来了。但后面电影的内容我一点也看不进去。我知道 王 老师治班甚严, 王 老师能饶了我们吗?终于散场了,回来的路上格外的静,校园里各班窗口的灯光似乎分外刺眼。刚走近教室,就感到了超乎寻常的静,静得让人恐惧。一进教室,就看见 王 老师气红着脸怒视着我们,最后两道目光闪电般射到我身上。“原来是你带的好头……”我已经记不清 王 老师怎样严厉的教训我,只记得当时很恐惧,很愧疚,觉得自己带头违反纪律,惹老师生那么大气,真是太不应该了。

老师是如此的让人敬畏,又是个有着火热心肠的人。

好像是在高二的时候,一个冬天的傍晚,我周末回家。那时候一周回一次家,带足一周的干粮和一罐头瓶子咸菜。返校的路上被临村一条黄毛大狗咬伤了大腿,钻心的疼。我一瘸一拐地走回教室时, 王 老师仍然像往常一样在教室门口等着我们。他一眼就看出了我的不对劲,一把接过我背上的干粮,关切地问:“你怎么了?”“老师,我被狗咬了。” 王 老师二话没说,拉着我就去医院。挂号,打针,拿药。 王 老师像父亲一样做着一切,直到处理完了,他才松了一口气,回来的路上还安慰我“医生说了,过几天就没事了。这两天早晨你就别跑操了。没事的,以后可要小心。”我不知道说什么好,只是擒着泪不住的点头。后来,父亲让我把十块 钱给王 老师,可 王 老师说什么也不要,只说没花钱。这就是 王 老师,一个外表严厉而内心却燃烧着一把火的人。

老师带的我们十四级一班,高考预选后的45人,全都考上了学,吃上了工资,过上了好日子。

毕业,大学,工作。我只回母校看望过 王 老师一次,只觉得 王 老师苍老了很多。

与 王 老师的最后一面,是去参加 王 老师的追悼会。那是2002年的 腊月二十一日 ,刚下完一场大雪,浓雾。我们赶到利津县殡仪馆的时候,马路两边排起了几公里长的车。人们都顶风冒雪来为 王 老师送行。天,格外的冷。路上积雪成冰。看到 王 老师时,只见他静静地躺在那里,一顶黑帽,一身黑衣裤,面色黄瘦,身材矮小了许多,眼睛深陷着,紧紧闭合。悲伤与哀痛,涌上我全身,无法用语言表达。泪光中,我说不出是什么滋味,只觉得 王 老师离我们越来越远,越来越远……

老师走了,但他留给我们的太多太多了。

现在,我也是一位老教师了。对 王 老师为我们付出的心血,理解得更加深切些。“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 王 老师一生的写照。

当一名好老师,真难。

当一名好老师,真好。

愿 王 老师在地下安息!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