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教学之窗

高2004级12班 夏箐---点滴荣辱滋养中华美德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07-01-25 浏览次数: 【字体:

不可否认,当前,在我们的校园,乃至整个青少年群体,荣辱观念渐趋淡漠、渐趋模糊。而古人认为,人而无耻非人也知耻乃立人之大节,有之则进于圣贤,失之则堕为禽兽。可见,知荣辱,是人性的标志,是人之为人的重要标准。只有知荣辱,才能明是非、辨美丑。

也许你会说,我们只是学生,这样的荣辱观离我们还很遥远。而我要说,点滴小事都需要荣辱观的指引,一丝一毫都能折射做人之根本。

北京林业大学的师生为倡导保护森林资源,已经坚持7年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他们曾经算过一笔小账:林大有8个食堂,每天就餐人数达1.5万。如果这些人都使用一次性筷子,一年就需要耗费1640多万双,等于毁掉3200多棵生长五六十年的大树。

一个人用一双一次性筷子,似乎算不了什么,但如果成了千上了万进了亿,就意味着浪费了一片树林,一座森林,就联系着生态观、价值观,联系着是非、荣辱。大是大非面前,多数人不会糊涂,往往在日常小事面前,容易把什么是荣什么是耻忘到九霄云外。林大师生的拒筷行为看似是一件小事,但这不正体现了他们对祖国森林的爱惜,对奢侈浪费的的唾弃吗?就是这点滴小事中的荣辱感滋养了当代大学生难能可贵的品德。听到这儿,你可能不服气了:他们是大学生,学历比我们高,学的比我们多,我们怎么能和他们比?

那就看看只有小学文凭的环卫工人丁明贵。他面对从垃圾箱里捡到的14万元巨额存单、银行信用卡和失主的身份证,丝毫不动心,在半个小时内想方设法交还到失主手中。不是自己的钱一分都不能要,否则就是富了,一辈子也不敢抬头见人。多么平凡的一句话,它却道出了这个崇高选择的全部动机:诚实守信光荣,损人利己耻辱。

环卫工人虽然不识几个字,但他至少会写一个大写的“人”。荣辱观是人之为人最基础的课程。接受着良好教育的我们已不再是社会的边缘人,而是年轻的社会人。我们拥有着自己独特的权利,同样也必须履行一个普通人的义务。我们应该懂得什么是光荣,什么是耻辱;明确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应当追求,什么应当抵制。只有知荣辱、明是非,我们青少年才能学会如何做事,如何做人。而且,我们并不是普通的青少年,我们生长在中华民族,无数铮铮傲骨的人物用强烈荣辱感支撑起的民族,这里面孕育了多少可歌可泣的人生:周恩来,他一生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钱学森,中国导弹之父,能抵三个师的强者,在新中国诞生后毅然回国;焦裕禄,将灾难中的兰考人民紧紧团结起来,与风沙盐碱战斗到生命最后一刻……他们生命的闪动或流逝一如那耸立着的一座座人格的丰碑!

如果这些英雄的伟大对平凡的我们来说望尘莫及,那就再看看我们身边:洪战辉,背着捡来的妹妹上学,照顾间歇性精神病的父亲,一份责任让他支撑住,一份永不言弃让他逐渐成熟。就这样他默默地肩负起11年的家庭重担。徐本禹,接受一滴水的恩惠,折射整个太阳的温暖,义务地走进贫困山区小学给孩子们送去阳光般的温暖,自己却默默承受孤独与寂寞的煎熬。

他们的名字平凡的想让我们喊他们一声哥哥,他们让我们明白荣辱观不是如此复杂的三个字,对于我们,它是如此简单和平凡。

唱国歌时,让声音中多一份自豪。爱国,可以这样做起。

少记住几个明星的星座,多记几遍父母的生日。服务人民,先从关爱亲人开始。

不迟到不早退,言行文明规范。遵纪守法,先从遵守校纪校规做起。

努力学习,诚信考试,团结同学,节约用水,爱护文物,敢于认错……孕育传统美德,理应从这里做起。

你与我,也许只是浪花里的一滴水,但无数滴水汇聚起来,才会是澎湃汹涌的浪涛,才会有波澜壮阔的大海!一个人的力量有限,但无数个有限组合起来,便是无限,便会有无坚不摧的力量!让我们用荣辱之观挺起德行的脊梁,用德行装点青春的臂膀,向着未来,向着明天,勇敢地飞翔!”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