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组中秋征文选登
圆圆的残月 (中秋征文三等奖)
2008级四班 丁雨杭
那年中秋的孤独、感悟、寂寞、成长——是永远,印在心底的明月。
——题记
那年中秋,是满眼的泪水。父母恰巧在中秋夜里值班。临行前,无论我怎样哭闹,他们到底是走了,就那样轻轻地关上门,留我在家听楼栋里传来的咚咚脚步声离我越来越远,直到消逝……
那年中秋,是无尽的安慰。奶奶过来把我接走了。我听妈妈的话穿上最漂亮的裙子,可是眼睛是红的。
奶奶帮我扎上辫子,说:“乖!爸爸妈妈上班是迫不得已的事,明天就都在家了!”
“又不是只有一个医生,不能让别人去吗?”我嗫嚅,底气是不足的。
妈妈似乎从小就告诉我做事要替别人想想。奶奶沉默良久,突然说:“一会儿见到伯伯和姑姑,一定要有礼貌呀!”
那年中秋,是无尽的解释。妹妹坐在姑姑腿上,尖声问我:“你爸爸妈妈怎么没有来?”我解释完,她又做了一个很夸张的表情,“你好可怜呀!今天晚上你得一个人在家了吧!”我想哭,想回头钻进妈妈的怀里,可背后是冰凉的椅背。
那年中秋,是一个人的寂寞。吃完饭,奶奶送我回家。那扇门又一次在我面前“咚”的关上。那是第一次夜晚独自一人在家。有点儿害怕,但更觉得委屈。远处传来人家团聚的欢笑声,门前拴着的大狗激动得歇斯底里的狂吠。我坐在床上,守着一个人的家,觉得好凄凉。打开电视,都是各种晚会,吵吵嚷嚷,欢天喜地,我呆呆地看,那是属于他们的快乐,不是我的。
那年中秋,是惊奇的初悟。妈妈来了一个电话,说:“十五的月亮十六圆,明天爸爸妈妈就都在家了。”“能现在回来吗?我害怕。”这是不报任何希望的请求。“那些病人怎么办?他们比你更痛苦。”爸爸的一个短信,“不要太形式主义,我们天天都在团聚,不要在乎这一天。”我并未看懂这条短信,但是我又似乎理解了父母没有任何不满和不快就去上班的原因。我们天天在一起,中秋仅是一个形式,仅是一个节日,一个能够让我们更快乐得节日。像我们这种普通的三口之的中秋节,已经失去了其传统意义。甚至我们应该帮助那些“中秋”一词在他们心中有着无比重要和崇高地位的人们,帮助他们早些与家人团聚。这便是“现代”的中秋吧!是全社会的团结与分享。当然,那时的我远远没有想到这么深。
那年中秋,是幸福地赏月。我把头靠在窗棱上,看着窗外那轮皎洁的圆月,我有一种自豪,一种骄傲。我自豪于我的父母正在帮助一些比我更需要帮助的小孩儿,甚至大人。那轮圆月,此刻爸爸妈妈也肯定正望着她,想着自己的女儿正在不远处一个人长大……
那年中秋,我家的月未圆,那是一轮曼妙的残月。但我心中的月儿圆了,我在混沌中理解了那轮残月的意义。这圆圆的残月,好精彩,好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