迂回是一种教育艺术
迂回是一种教育艺术
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永正说:“当教师教育学生时,如果学生知道你在教育他,你的教育就失败了”,这就要求教育者隐蔽教育意图,并在教育过程中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因势利导,以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处于身心大发展中的中学生,具有不成熟不稳定的趋势,他们具有很大的可塑性,但思想转变过程是一个缓慢的、渐进的、甚至反复性的过程。我们要认识到这种客观情况,克服急躁心情和畏难情绪。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者的教育意图越是隐蔽,就越能为教育的对象所接受,就越能转化成教育对象自己的内心要求。”
法国作家拉封丹的一则寓言:北风和南风比试,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首先发威,行人为了抵御北风侵袭,把大衣裹得紧紧的。而南风则徐徐吹拂,顿时,行人觉得春暖衣厚,始而解开衣扣,继而脱掉大衣。世界上的事情往往如此,通往目的地的路途不止一条,达到目的地的手段远非一种“条条道路通罗马”,教育者要做的,是根据教育对象的个性特点,竭力发掘最合适的教育方法。数学的理论告诉我们:两点之间直线最短。但人与人之间“直线”可能不是最佳的方式。有时的多画两道“曲线”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但只要教育效果好,“路远一点”也是值得的。迂回策略具体可分以下几种:
一、迂回绕取
迂回绕取就是暂时避开具体问题,不操之过急,不强加于人,用旁敲侧击、触类旁通、追本溯源、举一反三的方式指导学生,解决教育问题。这个方法适合一些自尊心强有脆弱的学生或者当学生情绪比较激动一时难以平静时,教师要设法另辟蹊径,使学生转移注意力(或者拖延时间),避开引起矛盾的话题和单刀直入的教育方法,缓和地与学生谈一些生活上的事,然后逐渐抓住学生心理弱点,再回过头来进行思想教育。
有个对工作很热心负责的班干部,由于方法上的欠妥,他的“热心与责任”往往是好心做不了好事,同学们反映到班主任那里。怎样帮助他改掉这个毛病呢?考虑到这位同学的自尊心特别强,班主任在一天放学后找了个机会与他同路走,聊着聊着老师说:“老师给你讲个故事吧。”这位同学很高兴地听。“瓷器店里窜进一只老鼠,一个过路人抄着一把扫帚空追猛打,结果老鼠是打死了,可瓷器也全完了。瓷器店的营业员到底喜欢不喜欢那个过路人呢?”“当然不喜欢。”“为什么不喜欢呢?”“因为他好心做了坏事。”“对,所以做好事要有好方法,才会有好结果。如果你做事时,也能讲究方法,你一定会把事情做得更好的。”这位聪明的班干部立刻领会了老师的意图,脸上露出了会心的微笑。
有个老师针对班内一些学生经常要在上课的时候说小声话,屡教不改的情况,画了一幅漫画贴在班上。上面画了一只在叫的大公鸡,一个手举拳头咬牙切齿非常气愤的人,还有一个炎炎烈日,在左下角注上下面的字:“雄鸡早上报晓,人人称赞;而中午啼叫呢……上课喜欢说小声话的学生……”老师并没有就这幅漫画的内容在班上多加解释,但许多学生却猜出了其中的寓意:说话要分时间场合,否则是极不受欢迎的。这样的批评含而不露,但学生却能从中得到启发,受到教育。
有个班级流行起“长发风”,有一些男生头发很长,家长也纷纷找老师想办法。用什么方式来劝告他们呢?过去常常是大声呵斥、当面指出,但效果往往不佳, 于是 老师特意到理发店去一趟,把自己不长的头发又精心地理了一次。下午上课前他不露声色地来到班里,召集全体同学开个五分钟交流会。老师首先问:“看谁最先发现班中有哪些新变化?包括我和你们。”当学生发现并说出老师理发了,老师话锋一转:“现在,我很想知道老师理发之后你们的感觉怎样,这样好吗?” 于是老师得到了一片赞扬声。最 后 老师说:“有位名家说得好:‘真心诚意地赞美别人一句,就能让人多活二十分钟!’因此,我感谢同学们今天对我真心诚意地夸奖!”五分钟交流会在愉快的氛围中结束了,老师没点一个留长发的男生姓名。第二天,我再去上课,欣喜地发现那几个男生的长发变短了,有的还剪成了小平头。
二、中间传导
中间传导即通过中间环节的媒介作用,帮助学生解开思想扣子,提高认识。师生间的交往关系是具有多重性的,有直接的传导关系,也有间接的传导关系,后者往往又有再传导的可能。教育者利用师生交往中的多重中间传导关系,进行巧妙安排,有意让有问题的学生听到教师的间接评价,可以改变教师对教师的态度。
在一次调换位置时由 于和 老师的意见不统一,有位学生对老师心怀不满,在班级里制造一些舆论影响班级的和谐发展。老师了解到事情的原因后,有意找到一个在班级里颇有威信而信息灵通的班干部到办公室指导这位学生的作业,谈话中提及那位学生,老师有意赞扬了他的作业:“他写的作文班级里还真没人能比,不过这阵子好像有点退步,真让人担心呢!”在谈话过程中还让这个班干部看到老师安排座位的数个方案图,并且直说问题的难处。过了不久,矛盾逐渐消减,很明显那位班干部在其中充当了不自觉的“穿针引线”的作用,把老师对他的积极评价传递了过去。
还有教师如果恰当地交给学生一些事情干,使其感受到教师的信任、关心、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是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的。比如,对师生间感情冷漠甚至敌对的学生,可以用委托责任的办法进行感化。马卡连柯就曾经成功地运用过这种方法,他面对心寸敌意而不信任教师的学生谢苗,两次让他只身一人带着武器去取教育院所需的2500卢布。这委托包含百分之百的信任,使谢苗大受震动,第一次感受到了自己的尊严和价值。他改变了对教师的态度,也从此改掉了自己的恶习。这也是我们的教育中也有很多班级里选择最不遵守纪律的学生来当纪律委员等等的道理。
当然这种中间传导过程尤其是间接传导多是学生间的传话,它有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积极的方面是学生间的话更易让人相信,朋友间的转告更能温暖人心,教师如果正确地运用这种传导关系,把对某个学生的肯定性评价通过中间传导间接传到被评价者耳中,是有利于缓和师生间已造成的紧张和敌视心理的。消极的一面比如易发生添枝加叶,传话走样的问题,对此教师要予以注意,尽力避免。
三、以退为攻
以退为攻策略可以针对有时学生与教师的感情已经产生距离,对一些无关大局的问题,通过对某个事情的退让实现与学生感情上的沟通,然后再进行教育,这样往往会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情不通而难以理达,在教育过程中如果出现情绪抵触,则难以达到教育目的。一个班上总有些学生,你不能要求他们和别的学生步调一致,不能指望用同样的方法来教育这些“个别”的学生。这时不妨以退为进,分步达成了教育意图。
有个学生在学习上的惰性比较大,经常不 能完成 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一次,老师布置同学们背诵课文,其他学生背得滚瓜烂熟,轮到他时,在老师的一再提示下,才磕磕巴巴地背出一两句,惹得学生们不住地笑。这个老师严厉地说:“再给你一天时间,必须流利地背下来。”小明的眉毛、眼睛、鼻子、嘴顿时聚拢在一起,满脸愁云。是啊,对于他这样的学生,强逼未必奏效。于是这个老师的语气缓和下来:“有困难?减三分之一。”紧皱的眉头并未因此松开,“好吧,只背一半,怎么样?”“行!”第二天检查,通过!这个老师又布置了后一部分,这次背得更熟练了。老师趁机对他说:“你很聪明,如果你能勤奋些,你一定会很出色的。”从此以后,他果然很少偷懒了,学习成绩也逐渐上升。
大家都知道,“讨价还价”是市场上司空见惯的现象,精明的商家先开出略高的价码,然后在顾客的要求下,做出忍痛让步的姿态,使顾客的心理得到了满足,于是买卖并达成了。同样在教育中做出小小的让步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诚意与目的,理 解 老师的出发点,使教育问题迎刃而解。相反的,有些老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往往不遗余力地、甚至苦口婆心地向学生步步进逼,不留余地,不给学生喘息的机会,常常规劝、教育学生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真可谓好话说尽,可学生就是听不进去。究其原因,可怕还是老师不愿退守,不愿把“余地”或“空白”留给学生。
老子说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不止一次地谈到,不向学生表明他们在经受某种专门的教育程序,对于教师是非常重要的。迂回作为一种教育艺术,“欲擒故纵”,隐其意图,避其锋芒,迂回包抄,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直径近、曲径远,但采取“以曲为直”的策略,往往是达到目的的最佳途径。它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可以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境界。为此,我们不仅要有一针见血、开门见山的教育,也要有“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迂回教育,从而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消化、反思和醒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