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研组工作总结
2011年高中语文教研组工作总结
张佩君 张晓雁
2011年,是胜利一中的突破年;同样,也是高中语文组的突破年。在学校领导的关怀与激励下,在教务处、教研室、年级部的直接领导下,我们高中语文教研组在教学、教研等各方面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大突破,大超越。
突破之一:高考成绩创辉煌。
2011年备考,我们承受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付出了前所未有的汗水。但天道酬勤,2011年高考创造了辉煌:我校语文最高分138分,超过130分的有28人,超过120分的有278人;前三十名学生的语文成绩都在121分以上,其中超过130分的有8人,超过126分的有18人。在10月份东营市高三年级一轮复习研讨会上作典型发言,引起了强烈反响。
2011年,我们组的高考功勋教师有六位之多:李永年、张维莲、张佩君、高松华、田在亮、申素娟。
这得益于我们备考的精细高效。
2011年高三语文备考中,我们研究考纲考题,细致再细致。明确考点的命题范围,仔细分析考点、试卷结构、分值等的变化,力求抢得先机,少走弯路。对于高考题型的变化趋势,我们借学校教科室课题研究之东风,全组团结一致,各负其责,大家态度之端正,重视程度之高,钻研程度之深,见效之迅速,令人刮目相看,得出了很多极有价值的结论。在汇报会上,得到了史校长和于主任的高度赞扬,也得到了教科院徐主任的大力肯定。
高三集体备课和教研活动严肃认真,注重实效。有时为了一个问题,大家常常互不相让,争得面红耳赤;当尘埃落定,大家相视一笑,倍感轻松。高三的任务繁重,节奏飞快,高三的气氛也是和谐愉快的。
突破之二:课题研究获盛赞。
由刘校长亲自主持,孟红备课组承担的省级课题“高中语文三级分层达标教学实验”,历经两年的实验研究,今年11月,该课题顺利通过了省级专家组的现场验收,专家组对我校课题实验期间取得的一大批丰硕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盛赞我校的课题实验研究极大地促进了语文教学的改革和创新,具有向全省介绍、推广的价值。 12月 9日 、10日,山东省“高中语文教学改革暨高中语文三级分层达标教学实验成果报告会”在济南举行,会上,史校长和孟红作为实验点学校和优秀课题组代表分别做了典型发言,博得与会代表的阵阵掌声,好评如潮。
于爱云老师案例《兰亭集序》编入《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方法创新优质课典型案例》一书,全国发行。在第三届鲁迅青少年文学奖评选(国家级)中, 孟红 老师的一名学生获全国一等奖, 于爱云 老师的一名学生获全国二等奖。钟剑涛的《相约拓展》发表在《高中教师》第27期上。孟红的《何妨让贤》、于爱云的《诗文中学语言》、钟剑涛的《谈谈文章写作中起承转合结构模式的运用》均发表于《胜利教育》2011年第3期。
这得益于我们教研的精深扎实。
教学研究来自于教学实践,又有利于教学过程的总结与反思,对于教学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教学与教研,向来是我们语文发展的两条生命线。我们一向重视教师的课题研究和论文写作。语文组的课题研究曾获得山东省十年优秀教改成果一等奖,主编出版过近十本本教辅材料,编写过很实用的校本教材,在省市以上报刊发表论文几十篇。
突破之三:喜获讲课一等奖。
由于诸多因素影响,划归市里几年来,市级语文讲课比赛一等奖向来是“春风不度玉门关”,我们从未有过斩获。但我们直面现实,不放弃努力,今年终于实现了市级讲课比赛一等奖零的突破。张迎新荣获2011年东营市优质课评选一等奖,王昆获二等奖。
这得益于我们精品课堂意识。
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是教研组的一项重要任务。实施新课程,老师们的教育理念发生了变化,教育教学评价发生了变化,教师“教”的行为在变化,学生“学”的方式在变化.
我们响应学校的改革,积极探讨“五环教学法”,创设主动、互动、连动、生动的语文课堂,更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进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的提高和发展。一年来,我们认真落实集体备课制度、听课制度和每周一次的教研活动,我们及时报课,认真听课,用心组织评课。备课组内形成了浓厚的学习和研究的氛围。我们结合教学案例,深入研讨教学问题。大家评优点,更讲缺点,不留情面,毫无保留,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突破之四:远程培训显素质。
在2001年“山东省高中教师全员培训”中,高中语文组认真观看录像,积极撰写作业,热烈参加研讨,显示了教师的高素质与研究的高水平。培训期间,语文组共有9篇作业被省级专家推荐,其中1篇收入课程资源。其中李宏恩5篇,李霞2篇(1篇被收入学科资源,也是今年一中唯一的一篇),孟红1篇,李晓静1篇。博得了同行教师和省级课程专家的好评。为此,省级专家与我联络,大加赞扬。市级指导教师推荐作业更是不计其数。孟红、李晓静、钟剑涛、李霞、李宏恩等被评为“优秀学员”。
成绩的取得,源自语文组精深的教学研究和高效的高考研究,更源于语 文组 老师的精诚团结、无私奉献的精神。
1.精诚团结是我们的风貌
高中语文组是一个由31名成员组成的团结向上的大家庭。团结合作、积极进取、无私奉献,一直是我们高中语文组的良好风气。我们组有高级教师13名,中级教师9名,初级教师9名。老教师经验丰富,新教师朝气蓬勃,正是教学的黄金时期。在李永年主任的指导下,在三位备课组长的领导下,我们团结一致、同心同德,心往一处用,劲往一处使,形成了一团结精干的集体。三个备课组是不同的集体,更是同一战壕的战友。我们互相帮助,共同奋斗。
2、无私奉献是我们的风格
语文教研组是一支敬业奉献的队伍。语文学科课时多,任务重,我们披星戴月地上好每一次早读、晚读;殚精竭虑地设计好每一堂新课。全心身投入工作就必然意味着对生活的忽略和对家庭的亏欠。
高中语文组 全体 老师,工作兢兢业业,无私奉献,有很多让人感动的瞬间和故事。
我们有家事繁重,但一心扑在教学上的中坚力量陈同磊、高松华、孙亚东、张崇亮、毕汉忠、郭全玉等,有孩子学校两头忙,辛苦异常的妈妈老师李晓静、孟红、李霞、刘洪燕、申素娟、于爱云、张迎新、王昆等,有家住东城披星戴月赶早读的孟红、钟剑涛、王培福、刘洪燕、曹素娟等。为了学生,我们义无反顾。
为了教学, 张维莲 老师把家事抛在一边,卧病在床的近八十高龄的老公公生日在即,当时正赶上模拟考试,我们人手又少, 张 老师硬是咬牙没有回家。 高松华 老师已是连续三年送高三了, 高 老师父亲住院,他晚上陪床,白天上课,从无耽误一节课,累的眼睛毛细血管出血,常常是眼睛血红一片的走向讲台。 李霞 老师也是连续三年送高三了,几年来,两个班的课,再加上自主招生辅导班,累得整天脸色蜡黄,有气无力,有时发着烧,还得坚持上课。 申素娟 老师又到了高三,两个班的课和自主招生辅导,丈夫整天出差在外,孩子又小,已是不易,不巧的是尾骨挫伤,没法坐下,只能把游泳圈垫到椅子上,坚持备课,晚自习值班只能站在讲台上,即使这样,也没有耽误一节课。刘立才、王昆夫妻两人都在高三,家远孩子小,孩子没时间送,也没时间管,不幸孩子右腿骨折,看病住院卧床休息好几个月,都是速去速回,从来没有耽误课。今年新高三的几位老师,也同样在无私地奉献着,孟红、刘洪燕、于爱云、王培福、毕汉中、郭全玉、钟剑涛等,舍小家,顾大家,早出晚归,有的忍受身心病痛,有的舍弃家庭的牵挂,为了明年的高考,在努力拼搏着。高二的十位老师在李永年、张晓雁、李晓静的带领下,也在使出浑身解数,为进入高三做充分的蓄积准备。
是啊,家事再大,也大不过课堂,这是作为一个老师的行动准则,也是老师们高尚精神的写照。正因为老师们的团结、敬业、奉献,才有了我们辉煌的成绩。
在2011年“三最”评选中,李晓静、刘月玮、张淑珍荣获“最受欢迎的教师”,张晓雁、孙亚东、郭全玉、王培福、刘立才荣获“最让家长放心的班主任”,张晓雁、李霞荣获“最让群众放心的动员”, 张佩 君、张国华,刘立才、张淑珍荣获“青蓝工程”优秀师徒,王昆、张国华、刘月玮荣获“育人优秀导师”。
突破之五:小荷才露尖尖角。
一直以来,语文组教师年龄性别比例大体保持平衡,2011年,这一胶着状态终于被打破。随着高一年级“七仙女”的成功下凡,带来了语文组的青春与活力。曹素娟、赵佳佳、张国华、刘月玮、张淑珍、谷慧、王成菊,她们素质高、干劲足、付出多、进步大,与姜素娟等年轻教师一起,形成语文组的一道亮丽风景。他们深入钻研教材,积极听课,认真上课,总结反思,迅速成长。在“三最”等系列评选者,张国华、刘月玮、张淑珍等均榜上有名。
这得益于我们的精兵锤炼。
我们重视年轻教师的培养。对未满三年的和没有教完一轮的教师,指导教师从备课,到授课,到作业布置批改,都悉心指导。先听师傅的课,才能上讲台。多讲公开课,接受大家的集体指导。在老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他们的全心付出获得了学生的认可、同事的赞许,也使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得到了长足发展。在她们身前分明可以看到走向成熟,走向名师的一条清晰的道路。
当然,由于学科特点,语 文组 老师还承担了很多学校工作,这是我们的奉献,也是我们的光荣。我们有李永年、张晓雁、田在亮三位年级部正副主任,李永年、陈同磊、张晓雁、高松华、郭全玉、王培福、田在亮、刘立才等9位新老班主任; 张佩 君、李霞五年来一直担任《胜利一中报》编辑;刘立才担任点点文学社指导教师。我们与团委一起组织了等多次征文活动。
高中语文,突破在2011。
高中语文,精彩在2012。
张佩君 张晓雁
2011年,是胜利一中的突破年;同样,也是高中语文组的突破年。在学校领导的关怀与激励下,在教务处、教研室、年级部的直接领导下,我们高中语文教研组在教学、教研等各方面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大突破,大超越。
突破之一:高考成绩创辉煌。
2011年备考,我们承受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付出了前所未有的汗水。但天道酬勤,2011年高考创造了辉煌:我校语文最高分138分,超过130分的有28人,超过120分的有278人;前三十名学生的语文成绩都在121分以上,其中超过130分的有8人,超过126分的有18人。在10月份东营市高三年级一轮复习研讨会上作典型发言,引起了强烈反响。
2011年,我们组的高考功勋教师有六位之多:李永年、张维莲、张佩君、高松华、田在亮、申素娟。
这得益于我们备考的精细高效。
2011年高三语文备考中,我们研究考纲考题,细致再细致。明确考点的命题范围,仔细分析考点、试卷结构、分值等的变化,力求抢得先机,少走弯路。对于高考题型的变化趋势,我们借学校教科室课题研究之东风,全组团结一致,各负其责,大家态度之端正,重视程度之高,钻研程度之深,见效之迅速,令人刮目相看,得出了很多极有价值的结论。在汇报会上,得到了史校长和于主任的高度赞扬,也得到了教科院徐主任的大力肯定。
高三集体备课和教研活动严肃认真,注重实效。有时为了一个问题,大家常常互不相让,争得面红耳赤;当尘埃落定,大家相视一笑,倍感轻松。高三的任务繁重,节奏飞快,高三的气氛也是和谐愉快的。
突破之二:课题研究获盛赞。
由刘校长亲自主持,孟红备课组承担的省级课题“高中语文三级分层达标教学实验”,历经两年的实验研究,今年11月,该课题顺利通过了省级专家组的现场验收,专家组对我校课题实验期间取得的一大批丰硕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盛赞我校的课题实验研究极大地促进了语文教学的改革和创新,具有向全省介绍、推广的价值。 12月 9日 、10日,山东省“高中语文教学改革暨高中语文三级分层达标教学实验成果报告会”在济南举行,会上,史校长和孟红作为实验点学校和优秀课题组代表分别做了典型发言,博得与会代表的阵阵掌声,好评如潮。
于爱云老师案例《兰亭集序》编入《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方法创新优质课典型案例》一书,全国发行。在第三届鲁迅青少年文学奖评选(国家级)中, 孟红 老师的一名学生获全国一等奖, 于爱云 老师的一名学生获全国二等奖。钟剑涛的《相约拓展》发表在《高中教师》第27期上。孟红的《何妨让贤》、于爱云的《诗文中学语言》、钟剑涛的《谈谈文章写作中起承转合结构模式的运用》均发表于《胜利教育》2011年第3期。
这得益于我们教研的精深扎实。
教学研究来自于教学实践,又有利于教学过程的总结与反思,对于教学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教学与教研,向来是我们语文发展的两条生命线。我们一向重视教师的课题研究和论文写作。语文组的课题研究曾获得山东省十年优秀教改成果一等奖,主编出版过近十本本教辅材料,编写过很实用的校本教材,在省市以上报刊发表论文几十篇。
突破之三:喜获讲课一等奖。
由于诸多因素影响,划归市里几年来,市级语文讲课比赛一等奖向来是“春风不度玉门关”,我们从未有过斩获。但我们直面现实,不放弃努力,今年终于实现了市级讲课比赛一等奖零的突破。张迎新荣获2011年东营市优质课评选一等奖,王昆获二等奖。
这得益于我们精品课堂意识。
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是教研组的一项重要任务。实施新课程,老师们的教育理念发生了变化,教育教学评价发生了变化,教师“教”的行为在变化,学生“学”的方式在变化.
我们响应学校的改革,积极探讨“五环教学法”,创设主动、互动、连动、生动的语文课堂,更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进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的提高和发展。一年来,我们认真落实集体备课制度、听课制度和每周一次的教研活动,我们及时报课,认真听课,用心组织评课。备课组内形成了浓厚的学习和研究的氛围。我们结合教学案例,深入研讨教学问题。大家评优点,更讲缺点,不留情面,毫无保留,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突破之四:远程培训显素质。
在2001年“山东省高中教师全员培训”中,高中语文组认真观看录像,积极撰写作业,热烈参加研讨,显示了教师的高素质与研究的高水平。培训期间,语文组共有9篇作业被省级专家推荐,其中1篇收入课程资源。其中李宏恩5篇,李霞2篇(1篇被收入学科资源,也是今年一中唯一的一篇),孟红1篇,李晓静1篇。博得了同行教师和省级课程专家的好评。为此,省级专家与我联络,大加赞扬。市级指导教师推荐作业更是不计其数。孟红、李晓静、钟剑涛、李霞、李宏恩等被评为“优秀学员”。
成绩的取得,源自语文组精深的教学研究和高效的高考研究,更源于语 文组 老师的精诚团结、无私奉献的精神。
1.精诚团结是我们的风貌
高中语文组是一个由31名成员组成的团结向上的大家庭。团结合作、积极进取、无私奉献,一直是我们高中语文组的良好风气。我们组有高级教师13名,中级教师9名,初级教师9名。老教师经验丰富,新教师朝气蓬勃,正是教学的黄金时期。在李永年主任的指导下,在三位备课组长的领导下,我们团结一致、同心同德,心往一处用,劲往一处使,形成了一团结精干的集体。三个备课组是不同的集体,更是同一战壕的战友。我们互相帮助,共同奋斗。
2、无私奉献是我们的风格
语文教研组是一支敬业奉献的队伍。语文学科课时多,任务重,我们披星戴月地上好每一次早读、晚读;殚精竭虑地设计好每一堂新课。全心身投入工作就必然意味着对生活的忽略和对家庭的亏欠。
高中语文组 全体 老师,工作兢兢业业,无私奉献,有很多让人感动的瞬间和故事。
我们有家事繁重,但一心扑在教学上的中坚力量陈同磊、高松华、孙亚东、张崇亮、毕汉忠、郭全玉等,有孩子学校两头忙,辛苦异常的妈妈老师李晓静、孟红、李霞、刘洪燕、申素娟、于爱云、张迎新、王昆等,有家住东城披星戴月赶早读的孟红、钟剑涛、王培福、刘洪燕、曹素娟等。为了学生,我们义无反顾。
为了教学, 张维莲 老师把家事抛在一边,卧病在床的近八十高龄的老公公生日在即,当时正赶上模拟考试,我们人手又少, 张 老师硬是咬牙没有回家。 高松华 老师已是连续三年送高三了, 高 老师父亲住院,他晚上陪床,白天上课,从无耽误一节课,累的眼睛毛细血管出血,常常是眼睛血红一片的走向讲台。 李霞 老师也是连续三年送高三了,几年来,两个班的课,再加上自主招生辅导班,累得整天脸色蜡黄,有气无力,有时发着烧,还得坚持上课。 申素娟 老师又到了高三,两个班的课和自主招生辅导,丈夫整天出差在外,孩子又小,已是不易,不巧的是尾骨挫伤,没法坐下,只能把游泳圈垫到椅子上,坚持备课,晚自习值班只能站在讲台上,即使这样,也没有耽误一节课。刘立才、王昆夫妻两人都在高三,家远孩子小,孩子没时间送,也没时间管,不幸孩子右腿骨折,看病住院卧床休息好几个月,都是速去速回,从来没有耽误课。今年新高三的几位老师,也同样在无私地奉献着,孟红、刘洪燕、于爱云、王培福、毕汉中、郭全玉、钟剑涛等,舍小家,顾大家,早出晚归,有的忍受身心病痛,有的舍弃家庭的牵挂,为了明年的高考,在努力拼搏着。高二的十位老师在李永年、张晓雁、李晓静的带领下,也在使出浑身解数,为进入高三做充分的蓄积准备。
是啊,家事再大,也大不过课堂,这是作为一个老师的行动准则,也是老师们高尚精神的写照。正因为老师们的团结、敬业、奉献,才有了我们辉煌的成绩。
在2011年“三最”评选中,李晓静、刘月玮、张淑珍荣获“最受欢迎的教师”,张晓雁、孙亚东、郭全玉、王培福、刘立才荣获“最让家长放心的班主任”,张晓雁、李霞荣获“最让群众放心的动员”, 张佩 君、张国华,刘立才、张淑珍荣获“青蓝工程”优秀师徒,王昆、张国华、刘月玮荣获“育人优秀导师”。
突破之五:小荷才露尖尖角。
一直以来,语文组教师年龄性别比例大体保持平衡,2011年,这一胶着状态终于被打破。随着高一年级“七仙女”的成功下凡,带来了语文组的青春与活力。曹素娟、赵佳佳、张国华、刘月玮、张淑珍、谷慧、王成菊,她们素质高、干劲足、付出多、进步大,与姜素娟等年轻教师一起,形成语文组的一道亮丽风景。他们深入钻研教材,积极听课,认真上课,总结反思,迅速成长。在“三最”等系列评选者,张国华、刘月玮、张淑珍等均榜上有名。
这得益于我们的精兵锤炼。
我们重视年轻教师的培养。对未满三年的和没有教完一轮的教师,指导教师从备课,到授课,到作业布置批改,都悉心指导。先听师傅的课,才能上讲台。多讲公开课,接受大家的集体指导。在老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他们的全心付出获得了学生的认可、同事的赞许,也使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得到了长足发展。在她们身前分明可以看到走向成熟,走向名师的一条清晰的道路。
当然,由于学科特点,语 文组 老师还承担了很多学校工作,这是我们的奉献,也是我们的光荣。我们有李永年、张晓雁、田在亮三位年级部正副主任,李永年、陈同磊、张晓雁、高松华、郭全玉、王培福、田在亮、刘立才等9位新老班主任; 张佩 君、李霞五年来一直担任《胜利一中报》编辑;刘立才担任点点文学社指导教师。我们与团委一起组织了等多次征文活动。
高中语文,突破在2011。
高中语文,精彩在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