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小学教育科研(一)
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小学教育科研(一)
----
谈教师如何做课题
“
究其本来的基础来说,教师的劳动就是真正的创造性劳动,它是很接近于科学研究的
”
(苏霍姆林斯基)
“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
(教育在线)
前言
新课程实验启动后,由于基础教育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的重建,必然会引起一连串的教育教学变革,而如何科学地应对出现的新形势,驾驭新局面,教育科研当仁不让地承担起支撑作用。一些区域的改革实践表明,教育科研活动对推进新课程实验,提高新课程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什么是课题?很多理论书籍中都有阐述。然而,结合工作实际,我认为中小学教师所从事的研究课题和专家的研究有很大的区别,是否可以这样来界定中小学教师所研究课题的内涵。
首先,
“
课题
”
就是一个问题。是自己在一段时间内需要关注、澄清和解决的一个真实存在的教育教学问题,研究的目的就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分析问题的本质和存在的根源,寻求问题解决的路径,总结有益的经验,记录自己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些许感悟和心得。
其次,
“
课题
”
就是一个愿景。是自己在先进教育理念、教育价值观、教育理想的驱使下对所向往的
“
未来
”
教育教学的憧憬和勾画,是自己在一段时间内需要努力去构建或打造的一个工程,如某一种特色教育、理想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等。
第三,
“
课题
”
就是一个主题。每个教师每天总在反思,经常会用教育叙事、教育案例、教育日记、教学札记、教育论文、教育随笔等林林总总的形式记录自己在教育实践中的点滴思考,但往往比较凌乱、零散、随意,而课题就为这些研究提供了一段时间内相对集中的主题,有了贯穿的线索,使我们的这些研究主题集中,方向明确,目标清晰。
中小学教师研究的课题,实际上是要求在更高的水平层次上展开教育教学活动,即强化从日常教育教学中蕴涵的科研成分着手,以科研的思路去重新审视教育教学过程,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并通过教育教学实践使其得到验证与完善,从而使教育教学工作逐步向最优化方向发展,同时也使自身的素质水平得到提升与飞跃。
一、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变化
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小学教育科研正在悄然发生一些变化,研究的方向正由理论层面向实践层面的回归;参与研究的主体由被动参与向主动探索回归;研究的领域由宏观研究向微观分析回归;研究的形式由单一呈现向多元思考回归;研究的空间由封闭走向开放。具体有以下几方面显性的变化。
1
、研究重心下移,突显以校为本思想
⑴
、观念转变
①
以校为本
凸显学校的自主性和文化性是当今世界各国教育教学改革的共同走向。学校是真正发生教育和进行教育的地方。以前我们更多关注的是教育或教育改革本身,而忽视承载教育和教育改革的载体
----
学校。学校是教育的主体,发展教育必须通过发展学校来实现,改革教育必须通过提升学校教育能力来实现。
“
以校为本
”
也就因此成为备受关注的焦点。
中小学教育科研,是以校为本的科研,是
“
以学校为本
”
、
“
以学校为基础
”
的科研,即校本科研。服务教育教学实践,提高教师素质是中小学教育科研目的的科学定位。
②
突出实践
教育研究向学校回归,向教师回归,向教学实践回归,是当今世界教学研究的共同趋势。实践性是中小学教育教学研究最根本的特征。对中小学教师而言,不能解决自身真实教育教学问题的研究,不能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研究,不能促进自身专业化发展的研究,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教学研究。
以校为本的教育教学研究旨在促进学校的发展,使学校具备研究的职能和能力,形成自我发展、自我提升、自我创新、自我超越的内在机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化组织。
⑵
思路创新
突破单一的自上而下开展教学研究的工作方式,把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条通道连结起来,重视研究和解决具体学校所遇到的实际教育教学问题,促进学校一级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不断提高,成为当前中小学教育科研核心工作。
⑶
主体多元
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是开展校本科研和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三种基本力量,缺一不可。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三者具有相对独立性,同时又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只有充分发挥三者各自的作用并注重相互间的整合,才能有效促进以校为本的教育教学研究氛围的形成。
2
、围绕课改目标,拓展教育研究内容
⑴
、围绕课程功能的研究:从关注知识到关注人的发展。如落实三维目标,倡导学会学习。
⑵
、围绕课程结构的研究:从学科本位,到研究课程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如综合课程研究和学科关联、整合的研究。
⑶
、围绕课程内容的研究:从注重书本知识,到关注学生生活经验。如关于
“
教教材
”
和
“
用教教材
”
的研究,对实验教材的评价研究。
⑷
、围绕课程实施的研究:从单一接受式学习,到研究学生学习式转变和能力培养。如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研究,学习能力培养研究。
⑸
、围绕课程评价的研究:从强调甄别与选拔,到发挥评价促进人的发展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研究。如学生学业考试、综合素质评价研究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评价研究。
⑹
、围绕课程管理的研究:从课程过于集中管理,到三级课程管理和学校课程开发的研究。如三级课程管理具体运行机制和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3
、研究方法务实,倡导教育行动研究
⑴
、教育行动研究的内涵
教育研究一般分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类,前者称
“
纯研究
”
,主要目的是构建在一定条件下具有普遍意义的各现象间因果关系理论,或改进已有的理论。后者又称
“
行动研究
”
。
教育行动研究是教育领域适合于实际工作者开展的应用研究,它强调以工作在学校第一线的教师为研究的主体,针对教师自己在学科教学和班级管理中所遇到的种种问题,通过诊断和分析,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制定解决问题的具体计划和方案,并对实施结果进行评估。如此循环往复,使教师的教育教学和管理行为不断得到改善与提高。
⑵
、教育行动研究的特点
为行动而研究,在行动中研究,由行动者研究
①
、研究的主体,教师。教师既是研究者,也是研究成果的使用者。故教育行动研究又被称为
“
教师的研究
”
,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一种主要方式。学生要开展
“
研究性学习
”
,教师更要进行
“
研究性工作
”
。
②
、研究的起点,来自于教师自身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困惑和想法。同时校外专家的理论指导有助于唤醒和培养教师的问题意识。
③
、研究的目的,改进和改善教师自身的教学和管理行为,有助于教师养成反思的良好习惯,提高专业的敏感性和合作精神,更加有效地工作。
④
、研究的场景:在真实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研究。研究过程也是实践过程,边实践,边研究,边解决问题。
⑤
、研究具有动态性:方案可以不断修改,方法可灵活多样。
行动研究用一句概括起来就是:
“
问题即课题,工作即研究,教师即专家,效果即成果。
”
⑶
、教育行动研究的意义
一是解决教育研究中理论脱离实际倾向的良好途径。
二是教育行动研究有利于突破科学实验的种种限制,比较简便易行,容易为广
大中小学教师所接受。
三是教育行动研究有利于改进学校工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培养出科研型教师。
⑷
教育行动研究的一般程序
教育行动研究的过程,可分为如下的五个步骤,诊断、学习、计划、实施、反思。
①
诊断:即研究分析当前教育教学的现状。分清哪些是成功的经验,可以继续发扬,存在哪些需要解决的问题?其中关键问题是什么?它产生的客观原因是什么?这一过程可以是教师个人的自我诊断,也可以是教师群体的共同诊断。
②
学习:学习应当贯穿在教育行动研究的全过程,但在问题诊断之后,集中一段时间进行学习是完全必要的。学习的内容主要是国家有关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针路线,素质教育的理念和各地的先进经验,与自己问题有关的理论材料,学校制订的发展目标和要求等。通过学习,提高了认识,认清了新的教育思想与现状之间的差距,可以更准确地把握存在问题;通过学习,明确了方向,对于解决问题的途径也会受到启迪,可以为制定行动研究的计划打下良好的基础。
③
计划:计划即设计行动方案。表现形式是写出开题报告。它的内容包括:
①
课题研究的背景;。
②
研究内容。;
③
行动的步骤及时间安排;
④
预期成果及其表现形式。
④
实施:行动研究的实施过程,是一个动态发展和改进的过程,也是一个
“
计划
--
行动
--
反馈
--
调整
--
再行动
”
的过程,即在按计划实施的过程中,注意观察效果,总结经验,发现问题,进行中期论证(反馈),然后调整研究计划,再实施新的修正后的研究计划。
⑤
反思:反思实际上是一个阶段总结的过程。其内容包括:
①
整理和描述。即对制定计划、学习理论、实施计划、阶段检查的全过程加以归纳整理,勾画出多侧面的生动的行动过程。
②
评价与解释。即对行动的过程和结果做出判断,对有关现象和原因做出分析解释,找出计划和结果的不一致性,从而提出设想与计划的修正意见。
③
写出研究报告。
4
、注重微观解剖,强化教育叙事功能
⑴
、教育叙事的内涵
叙事,简单地说就是叙述事情,叙述人们生活中正在发生或已经发生的各种事情。教育叙事顾名思义,就是叙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生的一些事情。它包含两层含义,第一,它作为一种写作方式,就是对事情的描述、记载,它注重于事件情节的描述、人物内心的刻画以及生动形象的语言运用。第二,作为一种教育研究的方式,就是指通过记叙事情,或讲故事,来探索教育教学规律,表达作者对某些教育问题的看法,也就是
“
以记叙的方式开展的教育研究
”
。即
“
通过对微观层面的细小事件的质的描述,来阐释流动在现象背后的真实。
”
(张济洲《走进教师日常生活中的叙事研究》)
⑵
、教育叙事的内容
①
展示成功的教育教学经验
成功的教育教学经验既是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具体体现,也是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真实反映。如一次设计得非常好的教育活动,一次演绎得非常精彩的教学方式,一次取得显著效果的教育活动等,叙述这些成功的教育教学经验,对叙述者来说,有助于增加教育教学经验的积累,对其他教师来说,能提供值得思考与借鉴的教育教学案例,达到教学资源的共享。
②
记录教育教学研究活动
教育叙事要求教师把目光投入到教育教学研究活动的过程中,运用叙事的方式记录在研究过程中发生的各种有意义的事件,记录自己在研究过程中碰到的各种问题,记录各种形式的学习、研讨、实践活动,这样可以全面反映出你在研究过程中思考与实践的痕迹。既可以全面反映你研究的整体面貌,又能给读者真实地再现你的研究过程。
③
记录难忘的教育教学经历
教师每天在学校中要经历许多事情,有些是重要的,有些是繁琐的小事;有些事能给教师以启示,有些事给教师的是一些教训。有些事能改变教师对某些问题的看法,成为他们难以忘怀的。叙述这些使自己难忘的教育教学经历,一方面,可以积累个人的教育财富。另一方面,通过叙事,教师能清晰地回顾自己教学成长的历程,反观自己的教学行为,有利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进行反思。
④
提示教育中出现的某些问题
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生活中,常常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问题会给教师带来教学上启示,有些问题会给教师带来思想上的困惑,有些问题会对老师的教学工作提出新的挑战。
通过教育叙事来揭示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能使读者把问题与一定的事件联系在一起,充分感受问题的情景性与生活性,从而更容易认识问题和理解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