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利第一中学2012-2013学年教师读书活动计划
胜利第一中学2012-2013学年教师读书活动计划
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激发全校教师的读书兴趣,形成浓厚的读书氛围,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打造读书型“书香校园”,根据《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印发齐鲁教师读书计划的通知》文件精神,市教育局制定的《东营市教师读书计划实施方案》,结合我校教师现状,特制定胜利第一中学教师读书活动计划。
一、目的意义
实施教师读书计划是建设高素质教师的重要举措,是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方式,是构建学习型组织的有效载体。实施教师读书计划,以扩大教师阅读视野、丰富阅读内容、形成阅读习惯、提高综合素养为目的,使教师充满书香,充满气质,充满智慧,用最静心的阅读,来填充更广阔的心灵空间,进一步推动学习型书香校园的建设和发展。
1
、在读书活动中,实现教师有效积累,补充教育理论知识,改善自身知识结构;提升教师理论和实践水平,将读书所得运用于实践,推进课程改革进程,有效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2
、在读书活动中,创设良好的学习研究氛围,引导教师养成“爱读书、会读书、读好书”的好习惯,提高教育科研能力。
3
、在读书活动中,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形成积极进取、努力学习的氛围,积极建构学习型组织。使教师朝着“有哲学的头脑,有学者的风范,有精湛的教艺,有愉悦的心境”,实现从“阅读”到“悦读”这一目标不断迈进,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4
、通过活动,构建有特色的书香校园文化,形成校园文化特色。
二、主题
读理论书,做有思想的人,读哲学书,做有见解的人,读文学书,做有品位的人,读专业书,做有能力的人,让心灵徜徉浩瀚的书海,用书香装点美丽的人生。
三、实施原则
(一)引领性原则。根据学校立项的各级课题的研究需要,引领教师读书,根据学校活动、论坛需要,引领教师读书,根据学校创新工作需要引领教师读书。
(二)实效性原则。学以致用,读书要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原则,使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在理论的指导下取得更高的效益。
(三)特色性原则。读书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同的教师,他的个人年龄、专业、素质不同,读书的特色不同,共性的问题要统一要求,个性的问题要具有特色,具体问题,具体解决。
四、组织实施
(一)实施时间:2012年9月-2013年7月。
(二)组织实施
1.
成立学校读书活动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以备课组为单位,建立教师读书小组,备课组长任组长。
2
、制定方案。制定胜利一中2012-2013年度读书计划。制定备课组2012-2013年度读书计划,计划中要列表注明教师选择读书目录,包括序号、教师姓名、所读书名称、作者、出版社。
3
、发放读书笔记。继续使用上学期学校发放的读书笔记。
4.
征集推荐书目。
教师读书的框架体系建议如下:
教育教学理论,夯实理论基础;教育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手段;师德教育,强化道德素养;打造高效课堂,提高教学质量;精细管理,提高管理能力;教学教研成果,提高教研能力;高考试题研究,提高备考能力;教学大纲研究,明确教学目标。
东营市教师读书计划推荐阅读书目见附件。
五、组织管理
以备课组为单位选定读书内容,确定读书名称,交流读书心得,检查读书笔记,组织学期读书交流会。
以年级部为单位,组织年度读书交流会,评比读书活动优秀教师。
学校举行年度读书活动论坛,交流和展示教师读书成果。
利用好山东教师教育网开设的齐鲁教师读书专题网页,积极参加教师读书活动。
将教师读书纳入教师专业发展计划和教师继续教育计划,学校要将教师读书情况列入教师继续教育考核内容,并记入教师专业发展档案。
附件:
东营市中小学教师读书计划推荐阅读书目
精 读 书 目
|
|||
1
|
给教师的建议
|
(苏)苏霍姆林斯基
|
教育科学出版社
|
2
|
学习论
|
施良方
|
人民教育出版社
|
3
|
多元智能
|
(美)加德纳
|
新华出版社
|
4
|
民主主义与教育
|
(美)杜威著 王承绪译
|
人民教育出版社
|
5
|
“新基础教育”发展性研究报告集
|
叶澜主编
|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
6
|
课程与教育哲学
|
张楚廷
|
人民教育出版社
|
7
|
创新教育:中国教育范式的转型
|
张志勇
|
山东教育出版社
|
8
|
教育的问题与挑战:思想的回应
|
朱小蔓
|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9
|
人性的弱点
|
卡耐基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10
|
教育哲学通论
|
黄济
|
山西教育出版社
|
11
|
学校教育研究方法
|
郑金洲等著
|
科学教育出版社
|
12
|
教师校本研究与专业发展
|
沈英
|
北京出版社
|
13
|
新课程与教师素质发展
|
邓涛
|
北京出版社
|
14
|
教育走向生本
|
郭思乐
|
人民教育出版社
|
15
|
有效教学方法
|
(美)鲍里奇
|
江苏教育出版社
|
16
|
教育学的文化性格
|
石中英
|
山西教育出版社
|
17
|
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
|
(日)佐藤学
|
教育科学出版社
|
18
|
陶行知教育文集
|
陶行知
|
江苏教育出版社
|
19
|
我的教育理想
|
朱永新
|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
|
温故
|
|
广西师大出版社
|
21
|
1000
个思维游戏
|
(美)伊凡莫斯科维奇
|
南海出版公司
|
22
|
教师人文读本
|
张民生
于漪
|
上海辞书出版社
|
23
|
学与教的心理学(修订本)
|
皮连生主编
|
华东师大出版社
|
24
|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
|
肖川
|
岳麓书社
|
25
|
学科教学建模丛书
|
查有梁主编
|
广西教育出版社
|
26
|
为了21世纪的教育——问题与发展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
王晓辉 赵中建译
|
教育科学出版社
|
27
|
新课程背景下的公共教育学教程
|
余文森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28
|
新课程背景下的公共心理学教程
|
叶一航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29
|
新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
|
周小山
严先元
|
四川大学出版
|
30
|
教育实话
|
陈桂生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31
|
美学四书
|
李泽厚
|
天津社科出版社
|
32
|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
钟启泉 等主编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33
|
变革的力量----透视教育改革
|
(加)迈克富兰
|
教育科学出版社
|
34
|
班主任工作漫谈
|
魏书生
|
漓江出版社
|
35
|
教育心理学——献给教师的书
|
吴庆麟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36
|
中国师德风范总卷
|
|
华中师大出版社
|
37
|
学校无分数三部曲
|
(苏)阿莫纳什维利著
朱佩荣译
|
教育科学出版社
|
38
|
细节决定成败
|
汪中求
|
新华出版社
|
39
|
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
|
(瑞士)皮亚杰著
傅统先译
|
文化教育出版社
|
40
|
做最好的自己
|
李开复
|
人民出版社
|
|
|
|
|
选 读 书 目
|
|||
41
|
国际教育新理念
|
顾明远 孟繁华主编
|
海南出版社
|
42
|
师生沟通的艺术
|
唐思群等编著
|
科学教育出版社
|
43
|
创造幸福的教师生活
|
陈大伟
|
四川大学出版社
|
44
|
教育的智慧和真情
|
肖川
|
岳麓书社出版社
|
45
|
教育学基础
|
十二所师大编
|
教育科学出版社
|
46
|
给校长的建议101
|
王铁军等主编
|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47
|
教育研究方法
|
袁振国主编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48
|
发展心理学
|
林崇德主编
|
人民教育出版社
|
49
|
德育新论
|
鲁洁王逢贤主编
|
江苏教育出版社
|
50
|
学会生存——世界教育的今天和明天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
华师大比较教育研究所译
|
教育科学出版社
|
51
|
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
|
(苏)巴班斯基著 吴文侃译
|
教育科学出版社
|
52
|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
|
李跃儿
|
云南人民出版社
|
53
|
教育过程
|
(美)布鲁纳著 邵瑞珍译
|
文化教育出版社
|
54
|
教育的智慧
|
林崇德
|
开明出版社
|
55
|
全国中小学校长提高培训教材
|
教育部人事司组织编写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等
|
56
|
静悄悄的革命
|
(日)左藤学
|
长春出版社
|
57
|
教育新观察丛书
|
吴东芳主编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58
|
超越与创新
|
鲁洁
|
人民教育出版社
|
59
|
世纪之交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研究丛书
|
叶澜主编
|
教育科学出版社
|
60
|
帕夫雷什中学
|
(苏)苏霍姆林斯基
|
教育科学出版社
|
61
|
课程理论
|
施良方
|
科学教育出版社
|
62
|
小学教育学
|
人民教育出版社师范教育中心组编
|
人民教育出版社
|
63
|
教师的情感与智慧
|
教师博览 编辑部
|
江西教育出版社
|
64
|
学习理论:教育的视角
|
(美)戴尔·H·申克著
韦小满等译
|
江苏教育出版社
|
65
|
教育管理:基于问题的方法
|
(美)威廉·G·坎宁安、
保拉·A·科尔代罗著
赵中建主译
|
江苏教育出版社
|
66
|
案例教学指南
|
郑金洲
|
华东师大出版社
|
67
|
李吉林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情境教育
|
李吉林
|
山东教育出版社
|
68
|
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教师期望与学生智力的发展
|
(美)罗森塔尔 雅各布森著 唐晓杰 崔允译
|
人民教育出版社
|
69
|
培养反思力
|
(美)S.G.Paris等著
袁坤译
|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
70
|
讨论式教学法:实现民主课堂的方法与技巧
|
(美)布鲁克菲尔德、普瑞斯基尔著
罗静 褚保堂译
|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
71
|
自主课堂:积极的课堂环境的作用
|
(美)里德利等著 沈湘秦译
|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
72
|
教师如何做质的研究
|
陈向明
|
教育科学出版社
|
73
|
教育社会学
|
吴康宁主编
|
人民教育出版社
|
74
|
教育和美好的生活
|
(英)罗素著 杨汉麟译
|
河北人民出版社
|
75
|
爱满天下——陶行知文学传记
|
周毅 向明
|
江苏教育出版社
|
76
|
西方心理咨询经典案例集
|
徐光兴主编
|
上海教育出版社
|
77
|
学校里老师不教的50件事
|
(日)中谷彰宏著
|
上海三联书店
|
78
|
静悄悄的革命——日常教学生活的社会构建
|
郭华著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79
|
到中小学去研究教育——“教育行动研究”的尝试
|
陈桂生主编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80
|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理论体系
|
|
人民教育出版社
|
81
|
西方近代教育论著选
|
任仲印主编
|
人民教育出版社
|
82
|
西方现代教育论著选
|
王承绪 赵祥麟编译
|
人民教育出版社
|
83
|
中国近代教育文选(修订版)
|
陈学恂主编
|
人民教育出版社
|
84
|
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
|
(
美)内尔
•
诺丁斯著
于天龙译
|
教育科学出版社
|
85
|
赏识你的学生
|
孟繁华主编
|
海南出版社
|
86
|
透视课堂
|
(美)T.L.Good等著
陶志琼等译
|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
87
|
走出教育改革的误区
|
(日)藤田英典
|
人民教育出版社
|
88
|
斯宾塞的快乐教育
|
(英)赫
•
斯宾塞著
颜真译
|
海峡文艺出版社
|
89
|
德育美学观
|
檀传宝
|
山西教育出版社
|
90
|
现代教学论
|
杨小微
|
山西教育出版社
|
91
|
当代教育家丛书(11本)
|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92
|
生命与教化
|
刘铁芳
|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
93
|
裴斯泰洛齐教育论著选
|
(
瑞士)裴斯泰洛齐著
夏之莲等译
|
人民教育出版社
|
94
|
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
|
(德)赫尔巴特著 李其龙译
|
浙江教育出版社
|
95
|
爱弥尔
|
(法)卢梭著 李平沤译
|
人民教育出版社
|
96
|
大教学论
|
(捷克)夸美纽斯著
傅任敢译
|
人民教育出版社
|
97
|
教育漫话
|
(英)约翰
•
洛克著
徐诚 杨汉麟译
|
河北人民出版社
|
98
|
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
朱慕菊主编
|
北京师范大学出
|
99
|
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谈新课程的教学观
|
周小山主编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100
|
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
|
陈玉琨等著
|
教育科学出版社
|
101
|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解读
|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102
|
感悟新课程:新课程实验教师的心灵对话
|
孙惠玲等编著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103
|
新课程中课堂行为的变化
|
傅道春著
|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
104
|
新课程通识培训丛书
|
研究课题组编写
|
教育科学出版社等
|
105
|
新课程师资培训资源包
|
钟启泉等主编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106
|
课程改革与教师角色转变
|
李瑾瑜主编
|
中国人事出版社
|
107
|
新课程教学问题与解决丛书
|
杨九俊主编
|
教育科学出版社
|
108
|
新课程评价操作与案例
|
严育洪编著
|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
109
|
校本课程与课程资源开发
|
刘旭东主编
|
中国人事出版社
|
110
|
新课程理念与课堂教学行动策略
|
关文信主编
|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
111
|
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
|
叶澜
|
教育科学出版社
|
112
|
陶行知教育名篇
|
方明编
|
教育科学出版社
|
113
|
教师——与新课程共成长
|
肖川主编
|
上海教育出版社
|
114
|
赢在执行
|
余世维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115
|
赏识你的孩子
|
周弘
|
广东科技出版社
|
116
|
顺生论
|
张中行
|
中华书局出版社
|
117
|
教育家成长丛书
|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118
|
班主任兵法
|
万玮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119
|
发现母亲
|
王东华
|
中国妇女出版社
|
120
|
教育与心理测量
|
董奇审校
|
江苏教育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