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教学之窗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材处理

来源:初中教导处 发布时间:2012-06-19 浏览次数: 【字体:
新课程强调,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更应是课程的积极开发者。如果我们把课程开发视作借助于学校课程的实施和评价,改进课程功能的活动的总称,那么它必然会涉及教师的教学设计,即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和加工问题。因此,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和加工是教师参与课程开发和创新的重要方面,是教师适应新课程、实践新课程的必然要求。
  一、新课程背景下的教材观
   1 .教材是 教学材料 ,不是 学校教学事实上的惟一依据
    毫无疑问,教学首先有解决“教什么”的问题。在以应试教育为取向、全国使用统一的教学大纲和统编教材的政策背景下,教师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教教材”。把教材当作“学校教学事实上的惟一依据”,实质上是没有真正理会教材的本质,没有理清教材和课程标准的关系,从而混淆了教材和课程标准各自的功能。事实上,课程标准才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教师行动惟一指南,而教材只是课程专家、学科专家和教师共同开发和制定的一些基本的教和学的材料,是课程实施的物质载体。迷信教材、根深蒂固的“教材情节”势必导致教师和学生以本为本,强塞硬灌,强记硬背,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便无从谈起。教材的功能不在于为教师提供一种“法定文本”,让教师俯首就范,而是定位于为教师的教学服务,为教师精心打造和提供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所以,在“教什么”的问题上,认真学习课程标准,充分领会课程理念,切实实现“教教材”向“用教材教”的转变,是新课程对广大一线教师提出的迫切要求。
  2.教材是“范例性的中介材料”,不是学生认识和学习的客体
  随着新课程的发展,教材观出现了重大转向,其根本特征为“范例性”,即把教材看作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建构的一种范例,而不是学生必须全盘接受的认知对象和内容。它是引起学生认知、分析、理解事物并进行反思、批判和建构意义的中介材料,是案例或范例。因此,新课程的教材观强调教材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文化中介”,是师生对话的“话题”,师生进行教学活动的 
  目的不是记住“话题”本身,而是为了借助“话题”这个中介进行交往,在互动交往中,创造新经验,建构新意义。在这种全新的教材观的指导下,教师对教 
  材的处理显而易见应着眼于学生认知、情感和价值观的全面的充分发挥。
  3.教材是一种富于变数和弹性的课程资源,而不是教师必须恪守的律条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把教材内容当成教学任务来完成,对教材安排的课时、进度、章节、逻辑体系乃至观点不敢作丝毫调整变更,这就导致了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讲深讲细教材“知识点”赶时间、赶进度疲于应付教学的现状。不能 
  不说,教师无暇顾及教学尝试、教学改革。为此,实施新课程必须让教师从教材中走出来,从一个新的角度和高度去看待和处理教材。如果我们仅仅把教材视为一种课程资源,一种充满了变数和弹性的课程资源的话,那么,对教材内容的取舍、对教学进度的安排、对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就不再会是令教师不安的事情。相反,新课程赋予教师和学生的课程权利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和实现。 
二、新教材观下的教材处理策略
  在新课程视野中,课程内容并不是预先存在的、独立于实施者之外的、完全客体化的知识;真正的课程是教师和学生在互动中生成的经验。以教学为主要途径的课程实施,本质上是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缔造新的学习经验的过程,课程内容只是为这种经验的生成提供的材料、范例和媒介。因此,教学策略理所当然地包涵了对教材(主要的课程内容)进行提炼、转换和加工处理策略。 
  应该说,随着新课程的全面实施,随着人们对教材的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教师创造性地处理教材的空间越来越大。 
  教师处理教材的策略水平,不仅是教师基本素质、教学水平的直接体现,同时也成为教师能否适应新课改、实现自身专业发展的当然反映。
  1.教材的情境化处理
  学生无不在一定的情境中学习,学生学习时所面对的一系列刺激都可视为“情境”。教育情境有以下特征和优点:感性因素丰富,具有直观性;内部蕴涵主题,具有典型性;可以反复感知,具有稳定性。美国心理学家加涅就把教学看成是安排一个个“教学事件”、提供合适的“学习条件”以促进学生学习的活动。而在当代建构主义的“支架式”“抛锚式”“随机通达教学”等教学设计模式中,“创设情境”的思想则更是随处可见。 
  对教材进行情境化处理,要求教师:(1)富集与教材相关联的课程资源,使之作为教学情境的一部分和教学的支持条件;(2)获取并提供替代经验,使学生“身临其境”地体味知识产生的过程、人类探究真理的艰辛;(3)精心安排“刺激物”,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4)运用模拟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充分发挥其想像力和创造力。
  2.教材的生活化处理
  上海一位著名数学特级教师曾说过:“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也立足于解决生活问题。离开生活,培养数学思维无从谈起。”生活中蕴藏着巨大的甚至可以说无穷无尽的教育资源,生活中有语文、数学,生活中有物理、化学。一旦将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与书本知识两相融通起来,学生就有可能感受到书本知识学习的意义和作用,就有可能意识到自己学习的责任和价值,就有可能增强自己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学习就有可能不再是一项枯燥无味的任务,而是一桩乐在其中的美事了。 
  让课程回归泥土(物质家园)和乡土(精神家园)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理念。对教材进行生活化处理就要求教师实现教材内容和学生现实生活的对接,实现与学生经验世界的对接,促进学生运用来自现实生活的个性化经验去同解同化新经验,从而更好地达到新旧知识的融会贯通。为此,教师在备课活动中不妨考虑下面三点: 
  (1)学生在有关本节课的知识点方面已经积累了哪些生活经验? 
  (2)现实生活中哪些经验可以作为本次教学的铺垫? 
  (3)让学生从事哪些实践活动可以强化对这些知识的掌握?
  3.教材的问题化处理
  “问题”能揭示矛盾、激起疑惑,推动人们产生解决的欲望。教材内容的问题化,实际上是将“定论”形式陈述的材料,转化为引导学生探究“问题”形式,变被动的接受学习为主动的发现学习。其关键是真正挑起学习认识上的矛盾,形成“认知冲突”,使处于“问题情境”中的学生产生强烈的追本求源的欲望,并通过一个个问题的解决,通过思考和探索活动。自主地建构知识、发展“问题教学法”正因其解决教学问题的卓越功能越来越受广大中小学教师的亲睐。但不能忽视的一个倾向是,很多教师仅仅满足于“凡事必问”,学生只能被动应答,于是“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这显然有违初衷。教师不能为“问”而“问”,教师设计的问题应该有助于诱导学生提出问题。因此,对教材的问题化处理应从以下三个环节人手:(1)将教材中定论性知识按其逻辑构成关系分设为若干问题,使之形成问题“链接”;(2)3I导学生尽力凭借自身努力(尝试、探索、调查、实验、合作等)进行问题求解;(3)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并生成更多、更深刻的问题。
  4.教材的操作化处理
  从一定意义上说,教材呈现的知识是“静”的知识,它只有通过学生的“活动”,通过学生的种种“操作”,才能内化为学生头脑中的经验系统。教材的操作化处理实质上就是将那些能够让学生通过活动操作而掌握的知识,尽可能编织在一个有序的活动中,用“动”的方法来转化“静”的知识。它对教师的要求是: 
  (1)引导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在动中学、做中学; 
  (2)尽可能多安排“主动性作业”,帮助学生主动建构; 
  (3)科学地设计多样化的练习。
  5.教材的结构化处理
  对教材内容的学习,要尽可能让学生掌握知识的结构,而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因为学生的认知结构是由良好的知识结构转化而来的。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在他发现的教学思想里,曾提出“结构原则”,即要求教师选择适当的学科知识结构,并选择适合于学生认知结构的方式组织教学。他认为,把教材组织成一定结构形式,有助于同化新学知识,记忆具体细节;有助于将新学知识迁移到其他情境中去;有助于学习更高一级的知识。 
  对教材内容的结构化处理,依赖教师对教材编写体系的熟稔把握,依赖教师驾御教材的高超技巧,这非一朝一夕之功。但教师至少可以做到: 
  (1)帮助学生提炼出教材内容的“纲要信号”; 
  (2)利用“先行组织者”,加强教材的纵横联系; 
  (3)指导学生自己去构建知识系统框架。 
  新课程孕育了新教材,新教材的使用又依赖于教师新思想、新行为的支撑。我们深知,让教师抛弃他们多少年如一日所形成的、早已烂熟于心的旧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是一件极其艰难和痛苦的事,但蜕变是注定的,教师只有在经历这种蜕变后,才能肩负起新课程的重任,一旦完成蜕变,前面就是一片新天地。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