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如何进行校本教研
“基于学校,为了学校,在学校中”。作为教师教育生活一部分的校本研究,究竟应该怎么搞?
理念:要有强烈的校本意识我们一提研究就觉得高不可攀,其实这是一种误解。苏霍姆林斯基之所以能够成为伟大的教育家,就在于他常年坚持立足教育教学实践的研究与探索。他有这样一些做法:第一,作记录,包括跟踪观察笔记、听课笔记、教育日记等。他认为,这些记录是创造性思维的源泉,通过对这些素材的分析,可以得出概括性的结论;第二,为推动教师的教研工作,做出组织上和时间上的安排,并设立若干教研小组,规定隔周星期一的校务会议为研究性的报告会或讨论会(形成制度);第三,确定教研主题,如研究儿童的个性及全面发展,研究教学规律,研究具体学科的学术问题等。其实,苏霍姆林斯基本人就是一个勇于探索、善于研究和不断创新的校长。他一生撰写了40多部教育专著、600多篇论文,而且把帕夫雷什中学办得有声有色,成为“活的教育学”。这充分说明,基层学校的教研天地非常广阔,教师的以校为本的研究大有作为!
起步:带着问题学习、实践在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经常会遇到很多实际问题,不好解决。如:课堂教学中的突发事件如何处理?问题学生如何“矫正”?课堂上要使学生有积极的情感态度,教师应该怎样?等等。我们可以翻阅杂志等资料,看看专家或他人写的东西,借鉴他人成功的经验,甚至“依葫芦画瓢”。虽然有“人云亦云”之嫌,但长期坚持,不仅可以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还可以学会专家们(或他人)研究的方法,为自己今后的研究奠定基础。看得多、学得多,日子久了,我们就会慢慢形成一种批判意识:专家写的东西就是那么回事!有些“成果”似乎还有点问题。这时,我们就可以尝试写作、研究,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特别是要对着人家的成果,反思自己。比得多了,总能找出差距。要想改变自己,提高自己,证明自己,最直接的办法就是要善于学习,善于借鉴,坚持搞教研、坚持写随笔。
尝试: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紧紧抓住实践中的困惑即问题。一切研究都源于问题,而校本教研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逐步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要具备从司空见惯的教育环境中发现问题的能力,并从中培养选题的能力。校本教研的选题,一般有以下几个来源:(1)从学生发展的现实问题中选题。(2)从教育工作的反常现象中选题。如教师职业责任感滑坡问题,教育方法的定型化现象与改造问题等。(3)从教育争鸣的热点中选题。如结合教育公平与效率的讨论,探讨如何平等地对待学生的问题;结合创新教育的讨论,探索如何开发和利用校本课程资源问题等。(4)从教育生活的“边缘地区”选题。如宿舍生活的内容和教育方法问题,学生绰号的来源与传播效应问题,厕所文化现象的两面性问题等。由此看来,校本教研的题目蕴藏于实践中,而题目的确定是要经过一番深入的思考与分析的。题目一旦确定后,就要努力解决“是什么”、“为什么”以及“怎么样”的问题。
思考:学会全面看问题,突破定势思维古人云:“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也。”研究的关键在于“出新”,而“出新”的要领在于思维上的突破。只有在思维的方式方法上发生变化,才能有新思想、新内容、新形式的问世。这就是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只有思维上有了突破,才会逐渐进入独立开展校本教研的阶段,才能最终体会到“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澜栅处”的豁然开朗的心境。要在思维上有所突破,关键就是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不同的问题,才能拓宽思路;善于从不同的方面去看同一问题,才能看得全面;善于用自己的眼光去看问题,才能富有见地;善于运用逆向思维、发散思维、聚合思维、系统思维等多样化的方式看待各种问题,才能生发出新的观点。
提升:有“实践”的“思想”和有“思想”的“实践”,使思考与研究成为一种生活形式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都必须更多地考虑学生的自主活动,要有大量的准备工作,这是有“实践”的“思想”。反过来,我们不能等米下锅、守株待兔,要学会找米下锅、主动出击,找到适合学校、教师、学生自身特点的发展的道路,即有“思想”的“实践”。还要有对“思想”和“实践”的反思,并付诸新的实践。要使思考与研究成为我们的一种生活形式,就要求我们:(1)养成敢想----爱写----善改的习惯。校本教研行为具有双重转化的特性,首先是现实教育生活向研究者主体认识的转化。其次是研究主体的观念、感受向文本的转化。我们要养成敢想、爱写、善改的好习惯。孔子说过“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敢想,就是要具有一种“不怕失败,不怕露丑”的精神,不受框框束缚,对自己确定的问题大胆想象。爱写,就是要经常练笔,把自己想到的东西,及时用文字记录下来。善改,就是要不断提炼,把成果改得更完美。如此常写、常练,常练、常新,自然会形成优秀的研究成果。有时,研究成果初步形成后,不妨作个冷处理,放上一两个星期再改,效果可能会更好。当然,在研究上,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不可急于求成。初学研究,可以先思考些小问题,写些短文,有新意即可;然后再慢慢思考大一点的问题,写长一点的文章,形成系统的思考。(2)树立持之以恒的精神。持之以恒,是校本教研出成果的重要因素之一。搞教研,就得冷板凳、热板凳都坐得。正确的态度应当是:坚持不懈,细水长流。当然,教研的契机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也许评职称就是一个起点,抓住它,坚持下去,也无可厚非。问题是一定要坚持,坚持就是胜利。哈佛大学的校训是:“时刻准备着,当机遇来临时,你就成功了。”这对我们的校本教研不无启迪。(3)理解学生和热爱教育是关键。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说:“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对于学生的理解和对他们身心发展的深切关爱,是校本教研不竭的动力所在。正如卢梭所说,“热爱能够弥补才能之不足,而才能不能弥补热爱。”总之,要使自己不断得到发展,专业得到不断提升,必须不断学习,以拓宽自己的研究领域;不断实践,以丰富自己的各种经验;不断研究,以提高自己的“研究”水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