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师”为本,开展“课例研磨”活动
“课例研磨”,是以备课组为基本组织单位,以问题解决和行动研究为主要方法,以领课、授课、磨课和说课为基本环节的一种校本教研活动形式。
第一环节:领课----“以师为本,师为主体,开发潜能”
本环节的核心作用是展示与引领。按照计划,每周有一名教师自选下周教学进度内的一节课,提前授课,其他教师集体听课。日程在学期初集体备课时确定,时间为备课组活动的第一课时,内容由领课者在下周教学进度内自选。
领课实行轮流制,备课组内所有教师都有机会,把最能展现自己教学风格和教学特色的精品课拿出来与大家分享。
第二环节:磨课----“智慧碰撞,和而不同,共同提高”
本环节的核心作用是交流与研讨。时间为备课组活动的第二课时。首先,由领课者阐述对本课的理解、认识和设计思路;其次,听课者对领课者的课堂教学活动进行交流与研讨,其内容涵盖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为使交流与研讨更有针对性,我们设定了“磨课十问”。
1.教学目标的设定是否恰到好处、是否与本课教学内容相符、是否与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相一致、是否有假大空等不实现象、教学目标是否按要求达成了?
2.教学氛围是否和谐、师生双方互动是否积极和愉快、学生学习是否主动、思维是否积极。
3.新课引入过程是否积极创设教学情境、教学活动过程中提问的问题和难度是否经过精心设计、是否存在“一问到底”、“凡事必问”、“过度提问”等现象?
4.是否有“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典型范例,是否有“题海战术”的现象?
5.教学流程是否通畅、教学意外的处理是否得当。
6.教学组织形式是否灵活多样、是否“一讲到底”、“一练到底”?
7.教学设计是否体现了教者对教材的再创造和二次生成、是否富有独特的个人风格?
8.是否给学生提供了足够的消化和思考时间、是否给学生充分的表达和交流的机会?
9.是否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辅助课堂教学、运用是否恰到好处?
10.课堂训练难度是否合适、时机把握是否恰当、作业布置是否符合新课改的要求?
第三环节:授课----“兼容并包,博采众长,形成特色”
本环节的侧重点是创生与突破。听课教师结合领课环节与磨课环节,重新审视自己对本课的教学设计,寻找创生点与突破点,进一步修改和完善自己的设计方案,最后实施教学。
首先,我们大力推行“同伴互助式电子化备课”。“同伴互助式电子化备课”的起点是熟悉文本、掌握课标,基点是同伴互助、分工协作,重点是个性化修改、校本化处理,亮点是二次备课的个性化和特色。
其次,我们将“同伴互助式电子化备课”的载体----纸质教案进行分区管理,划分为主案和副案两部分。主案体现的是备课组集体备课的成果,是共性部分;副案是留白的区域,用于体现个性化备课成果,是特色为主的部分。留白既可以写磨课感悟,更可以写课后回顾、教学反思,所以教案中不再单设教学反思栏目。
第三,我们严格规定了课堂教学过程中教材的使用方式和使用时间,制订了《东丰四中教材和教案使用办法》,坚决反对过度依赖教材、片面使用教材的错误的教材观。提倡使用教案、用好教案、用足教案。
第四环节:说课----“反思感悟,总结经验,打造精品”
本环节的侧重点是感悟与反思。基本手段是撰写“教学叙事”或“教学反思”。授课后,教师选取领课、磨课或授课中的某一个环节或全部过程,将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等叙述出来,其主要形式包括撰写教学叙事或教学反思、精品课堂实录等。
“课例研磨”活动的理论基础是“以师为本,和而不同”的哲学思想。通过课例研磨,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不同的教师对同一教材内容的不同处理,看到不同的教学策略所产生的不同教学效果,并由此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开拓教师的教学思路,培植教师的教学个性,彰显教师的教学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