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对“学生评价”的几点分析和见解
一、评价的意义
学生评价是指对学生个体成长发展情况的评价。评价的范围应该包含学生学习情况、学生的思想动态、学生学习的态度、对校园生活的认识与情感、学生身体发育情况、学生对家庭的情感、学生对社会生活的作用等多方面。评价应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在正确的评价中取得进步,得到全面的发展。这“全面的发展”,并非“平均发展”或“样样拔尖”,而是指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取得进步,让别人能够具体地感到和观察到他内在的品质。让他们不断认识、完善自己,同时也让学生之间彼此交流与合作,相互激励,促进共同提高。
二、学生学业评价的基本现状
根据笔者多年来对中小学校的调查结果显示,现行的评价体系出现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评价目的重选拔、重淘汰、轻培养
素质教育提倡以提高学生素质为主,但现在中小学教育还是以升学为教育目的,分数决定优劣。教师注重成绩好、升学有望的学生,有些学校还习惯地把学生按照分数划分为“好、中、差”三等,中下等级的差生在校园里很少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与甘甜,对自己的未来也没有多大的信心,往往觉得升学无望,带着被淘汰的遗憾和失败的心理走向社会。这种传统的轻视培养学生信心和能力的评价模式也对教育产生了消极影响。
2、重评价文化学习水平,轻德、体、美评价
经常听到有家长对孩子赞誉:“这孩子很聪明,学习成绩挺不错……”也听到不少老师对学生的看法:这孩子聪明,脑瓜好使,就是不用功,成绩不理想……本来孩子聪明这无可厚非,但仔细一琢磨,不难品味出那些家长和老师都津津乐道于学生的“智”,于不经意间忽视了“道”孩子的德、美、体。这种评价一般表现在:注重成绩,忽视道德品质的培养;重视文化传授、指导考试答题的技巧,轻视其他能力的增强;强化对分数、排名的竞争,轻视学生的团结友好合作等等。此等评价漠视了学习过程、方法、学科素养、基本的学科精神和学科态度,忽视了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许多学生因此缺失了团队精神和应有的责任感,也达不到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更毋庸谈及具备高雅的审美情操。
3、评价主体呈单一化状态
目前对学生的评价仍然是“教师评价学生”的单一模式,教师与学生之间是“检查与被检查”的关系,是主宰者与被主宰者的关系。在此环境下,学生无法对自我进行评价,学生之间也无法进行相互评价。众所周知,教师无法对学生如影随形,又怎能准确、全面地了解学生?况且,剥夺了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的机会,教师也失去了了解学生状况的良好途径。学生总处于权力下方,他们表现的空间和机会将逐渐丧失,长此以往,教师评价这“一家之言”,能有多大的可信度?
4、评价者持不公正态度
作为评价主体的教师心存芥蒂、蓄意偏袒,公正性不足。常见教师给一些文化成绩好、担任学生干部的学生更多的表现机会,这些学生受老师青睐,中、差学生则成了被遗忘的角落。机会分配失衡,形成了班级中“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对这两种群体的评价是差异很大的:当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产生了同样的不良行为时,前者往往会得到谅解或者从轻处理,而后者则得到惩罚的几率更大或者扩大处理。当这两种群体完成同样的任务以及解决问题得出同样的结论时,前者得到褒奖的可能性也高于后者,甚至有时后者还要落个被冷嘲热讽的结果。偏袒式的评价,对学生的负面影响是相当大的。
5、评价轻“优”重“缺”
教师的评价随意而来,不讲“轻重”艺术。笔者去观摩一节地理教学课,老师要求学生在黑板上画出中国地图的版图,一男生上去就按自己的想象力画完了,所画的版图都极像,但填写地名的时候字迹潦草模糊。这时听到老师用“小蜜蜂”扬声器清晰地传出声音:“汪俊同学图画得不错,可惜写那字啊,就跟他那人一样歪斜,古语说,字如其人嘛,要改正哦。”学生哄堂大笑,那男生表情尴尬复杂。我想,老师可能没有注意到,随意的一句话,就造成了对他的伤害。作为老师为什么对学生认真听讲、积极思考、热情参与这些优点不多加评价呢?却抓住他的小过错以“示众”!
6、程式化评价的作用不明显
新课程实施后,对学生应多鼓励、少批评,已成为共识。“你真棒!”“你是好样的!”“你真聪明!”……类似这样的评价语言、赞扬之声很盛。有时候,学生解决的仅仅是一个浅显的问题,却得到了过誉的赞赏喝彩;甚至明明错了,还得到老师夸张的表扬。笔者不敢妄下结论:这种课堂评价的效果到底有多大的意义?“赞美式评价”本身并无对错,主要是赞美的指向、时机、表达方式是否恰当,效果如何。课堂的评价尚且如此,一学期结束后的学生评语评价更是方式传统、内容肤浅,如几十个学生都是“该生思想端正,学习目的明确,尊敬老师,团结同学,待人有礼貌”云云,这种评价流于表面、肤浅,没有真正起到评价应有的效果。
三、新课程体系下对学生评价的几点建议
其实,评价的首要原则是客观公正,在这个基础上坚持鼓励为主、批评教育为辅才是富有魅力有价值的评价。
1、全面提高评价主体的素质
对学生怎样进行评价,教师素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教师往往在运用评价作为手段实现着对学生的调控,这几乎就等于学生被认定为优劣的标尺掌握在教师手里。责任如此之巨,因此,教师不仅要加强对专业知识的学习,也要注重现代教育学、心理学及相关学科的研修;教师更应塑造良好的职业道德,树立正确的职业理念和学生观,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表现和创造成功的机会,促进其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和谐健康的发展。作为评价主体的教师,只有具备了良好的素养,才能确保发展性学生评价真正地落到实处。
2、学生评价应起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
笔者认为,每个学生都具备这几种智能:语言智能、音乐智能、身体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观察智能、空间智能、数理逻辑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这几种智能在每个人身上的表现形式和表现程度是不一样的。以往的考试只侧重语言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过分强调了学生的甄别和选拔功能,忽视了其他发展功能。为了实现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应做到:坚信每个学生都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要营造每一种智能都是同等重要的教学氛围;要积极主动地探讨对各类智能评价的方法;把公正评价放在首位。
3、依据学生个体的不同情况进行多元化评价
评价方法的多元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而评价方法的多元化也要建立在不同个体有差异这个基础上,如学生年龄特征不同,城乡差别对智能水平要求不同,还有不同的课程、不同的内容有不同的特点,评价的方式方法也要与之相适应,必然要多样化。
4、强化情景化评价,弱化考试评价
现代的正规考试代表着公正而更易于判断的评价形式,可它是非情景化的,它专注于一瞬间大脑的知识存现,很有可能扭曲、夸大、低估一个人真实的能力与水平。事实证明,成绩并没有起到更大的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学校应该建立全过程评价制度,随时对学生进行评价,使评价成为学习环节中一个很自然的组成部分。它采取的评价方法是灵活多样的,如采用作业评价、卷宗评价、考试评价等方式交替进行。学期结束或者学年结束,又把学生的过程评价结果以及期末和年末评价结果结合起来,而不能单凭某一方面的结果去判断,特别是在决定学生前途命运的关键时刻,更应如此,比如中考和高考的时候。
5、建立多元化评价指标的制度,使学生评价更真实
新课程提倡在关注学生学业的同时要关注个体发展的其他方面,如积极的学习态度,创新精神,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综合考察和评价学生是否热爱学习、学会学习、学会生活自理、学会合作、热爱运动与劳动、尊老爱幼、讲道德讲文明、讲孝道、有奉献精神等,这样,只有评价方法多样化才能与之相适应。应用多种评价方法,才能更清晰更准确地描述学生的发展状况。
6、建立评价主体多元化制度
要促进学生协调发展,就要改变单独由教师评价学生的状态,让学生本人、同学、家长、社区等参与到评价中,将评价变为大家共同参与的活动。这种评价模式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学生自我评价能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反思,认清自我;学生对他人的评价是一个交流与学习的过程,能更清楚的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促进发展;家长的评价能让学生认识到家庭对自己的关注,从中获取学习的动力和纠正自己的一些不当行为;社区或者街委会、村委会评价,使学生认清自己是社会人,而不是孤立的个体,进而促使学生增强公德心、公益心,爱社会、爱祖国。评价主体多元化制度,能够从不同的角度为学生提供有关自己学习、发展状况的信息,有助于学生更全面的了解自我。
多主体评价要注意以下两点:
(1)评价应有明确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家长可注重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孝顺勤劳等的评价;教师主要进行学习过程、作业情况、考试成绩、团结合作、审美情趣等的评价;社区等可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公德公益心等评价;学生互评,则任意选取某些方面。
(2)淡化分数、等级,优化评价语言。评价忌讳给学生在某个方面评价上打分和划等级,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那些分数上,这样无助于学生相互学习,而且往往造成学生心理失衡,使评价演变成互相指责和挑毛病。评价的语言应该生动活泼富有智慧,极具鼓励性,比如课堂评价语言就可以采用客观式、幽默式、暗示式、商榷式、鼓励式等。
评价是教学的杠杆,评价的改革已经刻不容缓。为了适应新课程体系,对于学生的评价,我们应当建立学校、学生、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过程与结果相统一的动态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