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习和作业助力高效课堂
当前,教师更多关注的是上课本身及课后的补漏,这样的教学是重心后滞的。要进行高效课堂建设,就要使教学的重心前移。
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预习就是在老师讲课之前,学生先学习新课的内容,做到初步了解,发现自己不会的问题,这样在教师授课时学习的针对性就更强了。教师可以每节课安排预习作业,以作业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预习,下一节课上课前进行预习检查,让学生形成预习的思维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也要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比如思想品德课可以每次要求学生预习课文,用铅笔写下每段的段意,再回答框题活动的问题。这样学生至少看了一遍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和思考。数学学科可以出一份课前作业,将最基础的公式、例题列出,出一些简单的练习题,上课时检查学生的练习就知道学生会了什么,什么还不明白,学生自己可以学会的就不再详细讲,学生不明白的可以在课上详细讲。这样课堂的针对性就会更强,教学的效益就提升了。
重视作业的功能,发挥作业的反馈、评价、补充的作用。学生作业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巩固和消化所学的知识,并使知识转化为能力。教师要正确组织好学生作业,这对于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力有重大意义。同时,批改检查作业,又可以反馈教情、学情,对教师调整教学方式、内容和手段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教师对待作业这一环节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作业的布置要及时、科学、精练。根据学生的情况分层布置,给每个层次的学生留下一定的空间,不要出现能力强的不够做、太简单,能力稍差的不会做、做不对的情况。作业的布置也要注意量的多少,不要搞题海战术,使学生产生疲劳、厌恶的副作用。
其次,要注意批改作业的时效性。如果作业不能及时批改,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就不能及时反馈,错误得不到及时改正,留下的是错误的强化,这就失去了批改作业的信息价值。
再其次,要重视批改作业的思考性。作业不仅仅是批改,更重要的是分析学生为什么错、造成错误的原因,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从而总结课堂教学的得失,不断调整教学方法。
高课堂教学的效益是一项综合性工作,只有充分重视课堂教学外的途径,使课内外形成合力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