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教学比武活动,能力提升的动力
作为一名教师,都羡慕那些教学名师,他们精湛的教学艺术、娴熟的教学技巧,令人啧啧称叹,那敬仰的情绪油然而生。仔细想想,他们成功与他们付出是成正比的,都是经过自己艰辛的努力,在教学实践中锤炼出来的。我们羡慕他们,但也想自己成为他人羡慕的对象,在教学活动中崭露头脚,一显身手。可自己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每个地区,每所学校,为了推动教育教学的发展,选拔优秀人才,每年都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竞赛活动,自己该不该参加这些活动?回答是肯定的——必须参加,把活动当作展示自己、锻炼自己的舞台,作为青年教师,参加这样的活动,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深钻教材,熟练的驾驭教材。
深钻教材是参与教学比武活动的前提条件。没有哪一所学校,让一位不熟悉教材的教师走进教学比武现场,即使能侥幸参与,在第一轮的竞赛中也会被淘汰,让人大跌眼睛,自己也会匆匆收场,后悔不迭。为让自己不至于陷入还没有参加就被逐出局的尴尬局面,必须事先熟悉教材,学习本学科的课程标准,弄清本学科的具体要求,再针对具体要求,仔细阅读教材,理清教材每一单元、章节的结构,内在联系,然后再根据这些,理清他们的逻辑顺序,如何在讲授中,做到重点突出,便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从而达到熟练驾驭教材的目的。
二、多方收集材料,进行资料分析。
深钻教材,能够熟练驾驭教材,这只是走出了坚实的第一步,要想把课上好,让学生掌握知识,拓宽自己的视野,提高教学艺术,还必须多方收集材料,进行资源整合,丰富教学内容。 比如在讲授《背影》这篇课文时,需要我们收集材料的内容有许多,如:作者的简介,写作背景,教学的重点、难点,写作特点,精彩段落的分析,找一些视频、音频资料等,这些与本课教学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如何把教学内容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循序渐进,步步深入进行教学,这些需要教师在熟悉教材和学生的基础上,以课程标准为依托,对多方收集的材料,进行整合、优化,去粗取精,仔细甄别以确保教学时达到最佳效果。
三、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简约、明了、连贯、得体,是对一节课的基本要求,有了前面两个环节的准备,这一关还不能高枕无忧,问题还在于教学过程,如何才能做到这一要求,也必须下一番功夫,“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可见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的重要性。课程的一节45分钟,要想出高效,任务圆满完成,少了这八个字可真不行。必须根据前面的,思考如何把这些材料用简明、连续、得体的语言衔接起来,让课程教学中不出现冷场的现象,以及教学过程中,每一环节时间段的把握,课堂教学中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都应该设计到,揣摩相应的应急预案,有了这些,教学过程才能在自己的掌控中,整个教学过程行如流水,给人以清新的感觉,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掌握知识,掌握学习方法。
四、教法、学法的选择。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是组织者、引导者,教学的目的是“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要达到知识点的落实,就要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技巧,做到活学活用,必须注意教学方法的选择。有这样一句话“教无定法”,不可能选择一种教学方法,因为执教者的心理素质、修改个性、语言风格各不相同,,一样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其他学科非常实用,但在另一学科不一定实用,有些教师的风格是我们学不到的,如果不加改造的生搬硬套,就会出现东施效颦的结果。 这就需要执教者,要多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让他们进行指点,根据学科特点、教学内容、学生情况而定。学法指导也是如此。只有做到心中有教材,目中有学生,在知彼知己的基础上,灵活使用,既漂亮的完成教学任务,又让学生掌握知识、学会学习,学会思考,达到教学目的。
这样,强迫自己参加一些教学竞赛活动,有一个展示自己、锻炼自己的机会,无形中就给自己加大了压力,有了压力,就会产生动力,就会自觉的为参加的竞赛活动做好全面准备,然后通过参与这些活动,仔细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以及感受他人教学中的经典之处,再与自己的教学想法相对照,以他人之长克自己之短,有目的的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久而久之,教学能力就会得到提升,既使自己不能成为教学名师,也不至于是一个平庸之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