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课堂教学导入之一二三
精彩的电影有一个好的开头,才能扣人心弦;动听的歌曲要有美妙的前奏,才能使人共鸣。而化学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是化学教师设计精彩教案的第一亮点。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注意是我们心灵的唯一门户,意识的一切,必然经过它才能进来。”注意是一种常见而极其重要的心理现象,是学习成败的关键。导入设计得巧妙有趣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一种新奇和兴奋的心理状态,激起学生的积极情感,调动学生主动、快乐地参与教学过程。
那么如何巧妙设计课堂导入来紧抓学生的注意力呢?结合平时的实践和积累,本人粗浅谈谈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导入艺术,以期能抛砖引玉。
一、导入的原则
导入教学的目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兴奋点,激发求知欲,为达到这一目的,应注意以下原则:
1、启发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教师讲的话产生共鸣,则教师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因为积极的思维活动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所以教师在上课伊始,就运用启发性教学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必能有效地引起学生对新知识的热烈探求。如在《化学能与电能》的教学中,一位老师这样设计了导入:老师拿出一个西红柿,在上面不同的位置,插上一枚铜钥匙,一个铁钉,然后用导线连接铁钉与铜钥匙,并接到电流表上,让学生观察电流表中指针的变化,结果指针发生了偏转。为什么会有电流产生呢?你们想知道为什么吗?这是一种什么装置呢?它的原理是什么?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内容。通过问题情境诱发了学生的思维,使其尽快地启动和活跃起来从而造成一种教学上需要的“愤、悱”状态,使学生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探究心理。
2、新颖性。赞可夫认为:“不管你花费多少力气给学生解释掌握知识的意义,如果教学工作安排得不能激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求,那么这些解释仍将落空。”一般说来,导课所用的材料与教材内容表面上的类比点越少,越能吸引人。例如:一位老师在导入时,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以前,在伦敦的上流社会,有一位贵族夫人格林太太,幼年时曾掉了一颗牙齿。为了显示她的富有,格林太太特意装上了一颗假牙。不料,自此以后,这位夫人整日感到精神萎靡,找遍各大医院会诊也不见效果。后来是一位化学家开出了一张处方,为她解除了痛苦。这是一张什么样的处方呢?它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处方----“换掉一颗假牙”。为什么换掉一颗假牙就能解除格林太太的痛苦呢?今天我们带着问题学习《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及其应用》。听到这里,学生一个个瞪大眼睛,露出渴求知识的目光。心理学研究表明:令学生耳目一新的“新异刺激”会有效地强化学生的感知态度,吸引学生的注意指向。整个故事绘声绘色的讲述,却没有说出与原电池有何联系,这种导入的新颖性无疑会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实践表明,机械的重复容易引发疲倦,只有不断的结合教学内容,采用新颖的手段和方式,才能不断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兴奋与兴趣。
3、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人们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不断探求真理而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当一个人对学习产生兴趣时,他就会全神贯注,积极主动且心情愉快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巴班斯基认为:“一堂课之所以必须有趣味性,并非为了引起笑声或耗费精力,趣味性应该使课堂上掌握所学材料的认识活动积极化。”充满情趣的导入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一节的教学中,教师首先以故事形式出了一道题:“在一个无风的黑夜,有一个人举着火把,牵着一只小狗进入一座少有人去的山洞中寻宝。突然小狗倒下死了,他便弯下腰,放低火把靠近小狗想看看发生了什么事,更让他吃惊的是,火把也突然熄灭了,吓得他边跑边喊:‘有鬼啦!’……”学生被故事情节深深吸引,正听得入迷,教师突然打住,抓住时机提出两个问题:〈1〉山洞里可能有较多的什么气体?〈2〉根据故事中所给的信息,说明这种气体有哪些性质?学生便在这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讨论起来。在这种情形下,教师的讲解就会象磁石一样牢牢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的思维情绪也和教师的讲课交融在一起,使所讲知识溶解于学生的思维的潮水之中。
4、针对性。语言大师莎士比亚说:“简洁是智慧的灵魂,冗长是肤浅的藻饰。”作为课的导语要精心设计,简洁明快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所学的知识内容。如在学习《铁及其化合物》时,我这样引入:同学们,请大家看大屏幕,目前在我们国家大约有两亿人得缺铁性贫血或者铁营养不良,其症状有头晕、乏力、记忆力减退、抵抗能力下降等等。既然有这么多症状,那就得补铁。而人体对铁的吸收主要是以二价铁的形式吸收,对三价铁的吸收特别特别的差,所以市面上的补血剂都是亚铁盐。请大家看下面两张图片,一张是琥珀酸亚铁片,即市面上比较流行的补血药----速力菲。在它的说明书上写有这样一句话:与维生素C同服,可增加本品吸收。另一种呢,也是比较便宜的最常见的一种补血药,是复方硫酸亚铁颗粒。它除了含有硫酸亚铁之外,还含有维生素C。那么,维生素C到底起什么作用呢?本导入结合图片,通过教师简洁与精炼的语言,一下就吸引住了学生的眼球,将他们带入课堂。导入,虽然在课堂教学中的位置非常重要,但不能浪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力求做到思路清晰,语言简洁,以免引起学生的反感情绪。
二、导入的方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化学的新课导入也要因新课内容的不同而选择相应的方法,要贯彻启发性、新颖性、趣味性、针对性的原则。其常用的方法有:
1、化学实验导入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新课伊始,若能巧妙地安排一个现象新颖、变化明快的实验,再配以生动的描述,将能引起学生浓厚的认识兴趣和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然后,教师抓住这一最佳时机,因势利导,引导学生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就可以使化学课引人入胜,生动活泼。
如“分子”一节的教学,一开始教师不动声色地在黑板上写下:“1+1≠2”,此时,学生感到疑惑不解,立即将他们的“好奇心”激发出来,并形成认知冲突。接着,教师演示实验:将50毫升酒精与50毫升水混合,学生观察后发现总体积不等于100毫升。但这个“矛盾”实验的演示结果并未使悬念解除,反而更令学生口“悱”心“愤”。这时,教师指出:“要想明白个中原因,必须学习分子的有关知识。”“矛盾”的实验,造成认知“冲突”的情景,再加上恰当的设问,很快就激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强烈渴望和需求。
2、故事、新闻导入
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生活中化学无处不在,因此在课堂上适时引用生活材料对于化学的教学而言无疑是一条行之有效的策略。例如,《氯气》一课就可以不失时机地将生活中的化学问题搬上课堂,可以说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大良方。我将新闻材料2004“重庆开原化工总厂特大氯气泄露事件”与“2005年3月29日发生在京泸高速淮安段的液氯泄露事故”通过视频材料加以搜索整理就可以让学生直接从录象剪辑中观察了解到氯气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以及对动物、人体危害等方面的知识给学生个视觉上的冲击,这种活生生的案例给学生带来的生活积累和感悟,要比课堂上单凭教师的一张嘴说教甚至是“危言耸听”要好得多。
3、实物、直观教具、图片导入
这类新课导入是通过实物、模型、挂图等直观教具,为学生提供与教学有关的感性材料,直观而鲜明地引出新课的主题。例如“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一课,教师可事先准备好干电池、蓄电池、纽扣电池等各种各样的电池,在开始上课时展示学生看,并提出问题:这些电池都可以提供电能为我们服务,那它们的内部构造有什么奥秘呢?这些电能又是从怎么来的呢?”学生立刻就被各式各样的电池吸引住了,学习的兴趣也就来了。再如,胶体的引入,教师可先收集一些影片,如清晨美丽的森林中鸟语花香、万道金光射到森林中的景象(丁达尔现象),三角洲的形成(胶体的凝聚),黄山晨雾美景、工厂上方浓烟(气溶胶)、烟水晶、有色玻璃(固溶胶)等,在上课时展示给学生看,学生一下就觉得有关胶体的知识特别有意思,自然就形成了想掌握胶体知识的迫切心理。
4、以旧带新引入
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巴甫洛夫也指出:“任何一个新的问题的解决都是利用主体经验中已有的旧工具实现的。”也即是说,各种新知识,都是从旧知识中发展而来的。“温故知新”的过渡式导课,也是化学课堂教学常用的方法。。如从“溶质的质量分数”导入“物质的量浓度”、从“得氧失氧”导入“得失电子”来学习氧化还原反应,都可用此法。
5、诗词、谜语引入
引用与化学教学内容有关的文章、诗词、迷语、谚语等,可以起到点明主题,渲染气氛,创设情境的作用,同时,又可以加强学科间的相互渗透,让学生受到美的启迪。
学习胶体的性质时,也可以用描述胶体现象的一些诗词来引入,比如“日照香炉生紫烟”中“紫烟”;“烟笼寒水月笼沙”中的“烟”;“雨过天晴,谁持彩炼当空舞”中的“彩炼”都是描述自然界形成的胶体所产生的自然现象。这样的课堂引入让学生觉得耳目一新的感觉,自然也就吸引了学生的眼球。
又如,用迷语导入新课别有风味,例如,可通过“金库被盗”或“大意失金(荆)洲”可导入“铁”,“二人抬把梯,一心想升天,不愿脚踏地,遇火化为水。”导入“氢气”等等,都能自然、巧妙的导入新课,并为教学带来轻松愉快的气氛。
三、导入应注意的问题
1、突出化学学科的特点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具有较强的经验性;与工农业发展和社会生活联系比较密切。作为化学课的导入,是一个关系到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除了遵循课导入的共同规则之外,还应该有自己的导入特点,这就要具体考虑化学学科的具体特点。例如,在《原电池的原理及其应用》的导入中,可以实验的形式,如分组实验,由老师或者学生演示实验,观看投影实验。鉴于它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可以把导入的问题----课的重点,置于相关的情景中,如利用水果电池的演示,化学故事的讲述,卫星发射的动画演示等。
2、适合教师自己的个性
导入的形式多种多样,当然不只局限于上述几种。无论用哪一种都要适合自己的个性,这就需要具体考虑教师本身的优势条件,能力水平,性格特点等。如前面提到的关于“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一节的教学中,教师通过动画,和绘声绘色的描述,很快就把学生带入课堂。这离不开教师优秀的语言素质,带来了非凡的效果。
3、教师要注重平时积累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积累与化学有关的趣闻轶事、学史常识等,关注科技发展动态,关心社会热点问题,寻找导入素材。
综上所述,化学新课导入要因教学内容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方法,有时,各种方法又要配合使用,即使是同一节课,也可设计不同的新课导入。当然,不管哪一种方法,都要力求做到既在学生意料之外,又在教学情理之中。“导语无一定之规,但有一定之妙。”另外,新课导入虽然很重要,但它毕竟是为新课讲授服务的,所以不能喧宾夺主,拖泥带水。故新课导入应篇幅简洁,快速到位。可以说,新课导入既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项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