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教学之窗

校本教研方法浅谈

来源: 发布时间:2014-12-08 浏览次数: 【字体:

 在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只有读书,才能从知识的海洋里汲取营养,才能充实我们的头脑,提升我们的思想,才能让我们摆脱“坐吃山空”、“无物可教”的尴尬境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教师读书决不要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和渴望。

一、读书教研法

第一,教育类。教育知识是教师职业的条件知识。课程改革呼唤教师教育知识更新。当前,为了更新和提升教育知识,教师必须认真系统地阅读新课程图书和相关的教育文章以及教育经典名著,清楚、深入地把握教育文本中最主要的思想观点及其理论要旨,体会教育理论的精髓,并从中悟出精神、形成思想,在理论上正本清源,走向教育理论的源头,深刻地领会和把握新课程的精神实质和核心思想。

第二,专业类。学科知识是教师职业的本体知识,新课程对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也提出新的要求。只有拥有深刻和广博的学科专业知识,教师才能从容地应对新课程的挑战。教师要跳出课本和教参的小圈子,进入更广阔的专业书籍空间展开阅读,并且要读得深、读得透。唯其如此,才有可能成为本专业的行家里手。

第三,文化类。教育是一个宽泛的文化领域,各门类的知识无不蕴含着教育智慧的宝藏。真正的教育必须以文化为根基。教师要在更为广阔的人文生活视界下,进行广泛的阅读,汲取人类的文明,丰富自己的学识、提高自己的素养,使自己成为真正意义的文化人。

二、课堂教学教研法

1.一人同课多轮,就是让同一教师多次上一课,内容重复,但教学方法、教学行为不断创新,不断完善,同组内教师听课,并针对课堂教学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形成新的方案。具体流程一般为:由教师特别是年青教师独立备课、上课,备课组或教研组听了教师独立课之后,针对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献计献策,通过集思广益,上课教师形成新的方案,第二次上课;上课教师和同伴对第一轮课和第二轮课进行对比,明确进步的方面,分析还存在的问题,进一步修订方案,第三次上课。如此循环对培养年青教师,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效果明显。

2.多人同课循环,同年级带同课的老师上同一内容课,相互切磋,相互学习,每次上课都是在教研组共同参与,共同分析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如此循环能让教师切身感受到课例研究、同伴互助的作用,激发教师对课堂教学境界的不断追求。

三、课题研究引领法

  课题研究是校本教研的最重要形式,学校要紧紧围绕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展开,要将关于教育教学的问题转化为课题。如我校市级课题《策动内因,突出主体,学生主动性学习研究》一课题确立以来,一线教师在教学中、学习中认真研究,认真思考,先确立了研究方案,然后展开全方位的研究,最后结题,并获得了市级课题研究奖,激发了全体老师研究教育的热情。因此,课题研究对提高老师素养,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并为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教育案例研究法

  教育案例就是对教育教学实际中发生的一个有疑难情境或某些决策行为的真实描述,它通过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向教师提供具体的背景、人物、场合、事件和结果,一个好的案例往往代表一类典型事件蕴含深刻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教学技能,有利于老师分析和反思,内容上教育案例可以是学生学习中的有趣故事,可以是教育教学中遇到的突出事件,可以是师生交往中的经历,也可以是教师、学生成长中的经历。我校要求教师每学期撰写两篇典型的教育案例,并且在期末时进行交流,然后汇集成册,案例的写作过程不仅记录了教师教育教学的经历,还使教师更为深刻地认识自己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有力地体现教师对自身行为的反思,提升了教师教育教学的专业水平。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