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教学之窗

让合作学习融入课堂

来源: 发布时间:2014-10-27 浏览次数: 【字体:

现在,合作学习、探究学习逐步进入我们的课堂,但问题是,这些理念的可操作性并不强,很难融入我们的课堂。尽管老师们做了很大的努力,但还是出现了为合作而合作、为研究而研究的现象。怎样改变这一现象,使合作学习真正成为我们教学中的一个帮手,而不是一个摆设呢?什么样的合作才是有效的呢?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了实验和研究,有了下面一些心得。

  什么样的学习任务需要合作?一节课,不是什么问题都需要合作解决的。在学生合作学习时,教师需要选择恰当的合作任务。首先,挑战性的问题需要将大家的智慧集合在一起,对问题做比较深入的研讨和交流;其次,学生独立学习没有办法解决的问题需要合作;最后,操作性的活动需要合作,能提高教学效率的需要合作。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一定要注意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给学生表达的机会。从表达中,老师能读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情况。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要求学生去听。当然,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对听的要求也不同,比如,低年级的学生能听明白就可以了。中年级的学生不仅要听明白,还要学会比较不同。对高年级的学生要求更高一些,一是要听明白,二是比较不同,三是要提出新的问题或是有价值的问题。

  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做什么?小组合作学习时,有不少老师仅仅在教室里象征性地转一圈,其实,教师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1.教师要进入学习小组,因材施教,这样才能了解学生的讨论思路和想法,能更好地组织学生讨论和研究。2.把小组的活动引向深入。教师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在学生没有思路的时候,提供一个思路;当小组讨论陷入僵局的时候,提供另一途径,帮助学生排忧解难。3.选择反馈的对象,增强交流和表达的效果。一个班级,大概要分5~10组,每个组的同学都发言,时间上不允许,教师要有目的地选择有代表性的小组发言,以暴露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促进学生的学习。4.教师要注意听学生的表达,关注学生的思维状态。教师在听的过程中,不仅仅是捕捉自己需要的答案,更重要的是整合学生的信息,给学生提供高水平的示范性语言,为下一步的讨论和交流做准备。

  原来不理解为什么越是大班额越需要小组合作,常常因为学生的喧闹而抱怨。在实践的过程中,慢慢体悟到了学生的合作需要一个好的游戏规则。一节课中,老师照顾不到每一个学习的个体,而小组学习给每个孩子提供了学习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老师能比较好地介入学生的学习,并给学生提供更好的相互学习的机会。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