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教学之窗

对新课程校本教研的思考

来源: 发布时间:2015-03-16 浏览次数: 【字体:

一、充分认识开展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的目的意义

  以校为本,是新世纪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全新的教育理念。以校为本的教研,是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理论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

一是为了学校----即以改进学校实施新课程教育教学实践,解决学校、教师在实施新课程、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自身专业化成长中所面临的问题为指向,选择学校、教师在实施新课程中经常遇到和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进行研究;

二是在学校中----学校自身在实施新课程中出现的问题由学校自己来解决,由学校校长、教师共同来分析探讨,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使学校逐步适应新课程;

三是基于学校----从本校和教师自身的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学校内部的教育智慧,盘活学校内部的资源及适时邀请专家参与,开展各种形式的研究活动,提高教学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开展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要处理好三个核心要素的关系

   教师个人、教师集体、专业研究人员是校本研究的三个核心要素,他们构成了校本研究的三位一体关系,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是开展校本研究三种基本形式。

(一)教师自我反思是开展校本研究的基础和前提

  新课程非常强调教师的自我反思,按教学的进程,教学反思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教学前的反思具有前瞻性,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并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预测和分析能力。教学中的反思,即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这种反思具有监控性,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调控和应变能力。教学后的反思具有批判性,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总结能力和评价能力。

  教师反思的过程实际上是使教师在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中充分地体现双重角色:既是引导者又是评论者;既是教育者又是受教育者。过去的教师处在被研究者地位,现在教师要成为研究者,成为反思性的实践者,教师不仅要成为教学的主体,而且要成为教学研究的主体,把自己作为研究的对象,研究自己的教学观念和实践,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反思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以及教学效果。通过反思、研究,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同时形成自己对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见解,使自己真正成为教学和教学研究的主人,提高教学工作的自主性和目的性,克服被动性、盲目性。实践证明,教学与研究相结合,教学与反思相结合,还可以帮助教师在劳动中获得理性的升华和情感上的愉悦,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和思维品位,从而可以改革教师自己的生活方式,使教师能够体会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二)教师互助合作是校本研究的标志和灵魂

  校本研究强调教师在自我反思的同时,开放自己,加强教师之间以及在课程实施等教学活动上的专业切磋、协调和合作,共同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同伴互助的基本形式有:

1、交谈。浅层次的交谈主要是交换信息和经验共享,信息和经验只有在流动中才能被激活,才能实现增值,而教师也只有不断从伙伴中获得信息、借鉴和吸收经验,才会少走弯路。深层次的交谈主要指专业会谈和专题讨论,专业会谈是一个相对自由开放的发散过程,这个过程是最具有生成性和建设性的,它会冒出和形成很多有价值的新见解;专题讲座是教师在一起围绕某个问题畅所欲言,提出各自的意见和看法,在有效的讨论中每个教师都能收获单独学习所得不到的东西。

2、协作。指教师共同承担责任完成任务,协作强调团队精神,群策群力。第一要发挥每个教师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使教师在互补共生中成长;第二要发挥每个教师的作用,每个教师都要贡献力量,彼此在互动、合作中成长。

3、帮助。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成绩突出的优秀教师,帮助和指导新任教师,使其尽快适应角色和环境的要求。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要在同伴互助中发挥积极作用。通过同伴互助,防止和克服教师各自为战和孤立无助的现象。

  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和合作,是校本研究的标志和灵魂。为此,要切实改造学校教育的情境,使学校真正成为一个民主的、开放的讨论领域,其中尤其要加以强调的是教师集体内部的专业争论。

(三)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是开展校本研究的保障

  专业引领就其实质而言,是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是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对话,是理论与实践关系的重建。专业人员的参与是校本研究向纵深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

  专业研究人员主要包括教研人员、科研人员和大学教师,相对于一线的教师而言,他们的长处在于系统的教育理论素养。校本研究是一种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理论指导、专业引领是校本研究得以深化发展的重要支撑。专业引领就其实质而言,是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是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对话,是理论与实践关系的重建。从教师角度讲,加强理论学习,并自觉接受理论的指导,努力提高教学理论素养,增强理论思维能力,是从教书匠通往教育家的必经之路。

  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三者具有相对独立性,同时又是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关系。只有充分发挥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各自的作用并注重相互间的整合,才能有效地促成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的建设。

三、开展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的思考

(一)建立“校本教研日”制度

  各校每周确定一天为校本教研日,根据学校规模大小,上一至二节的研讨观摩课,组织一至二小时的教学研讨活动,进行说课、评课,以及教学反思、解读新教材、经验交流研讨、集体备课,为教师搭建“同伴互助”平台,以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通过“校本教研日”制度的建立,带动学校教学研究,推进以校为本教研制度的建设,提升教研实效。

(二)学校要充分挖掘校内教育资源,整合教科室、教导处、教研组、备课组等机构的教学研究力量,开展多种形式的“以校为本”教学研究活动,开展四个“一”二个“三”活动,四个一”活动是指教师每天做一次教学反思(教后记);每周提供一个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值得探讨的问题;每月提供一个典型“课例(个案)并加以评析”;每学期写一篇教学心得体会。二个“三”活动是指学科教研组每期开展上三课活动:即骨干教师上示范课,青年教师上公开课,新教师上试教研讨课,并做好三课的听、说、评活动;开展创三优活动:即人人设计优秀教案,上优质课,写优秀教科研论文。

(三)各校应加强与教研部门专业研究人员的联系,定期或不定期地邀请他们参与学校教研活动,争取他们的专业指导和支持,从而提升以校为本教研的质量。

(四)建立适合以校为本教研制度的教师评价机制。学校应改革传统的教师评价办法,创设有利于教师积极参与以校为本教研的导向机制,建立促进以校为本教研活动开展的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尊重和保护教师进行多种形式教学研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教师的职业信心,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五)建立教研员定点联系学校并开展校本教研的指导服务和检查制度。教研机构应充分发挥以校为本教研的资源中心、服务中心、专业指导中心作用,为各校开展以校为本教研提供强有力的专业支持。“以校为本教研资源中心”即为学校开展教学研究提供和推荐学习资料,及时传递课改信息。“以校为本教研服务指导中心”即区县教研机构学科教研员定点联系学校,并下校参与以校为本教研或不定期地下校了解并指导督促检查基层学校开展校本教研情况。

(六)教研机构每期召开一次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研讨会,及时总结、交流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的体会和经验。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