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校本教研如何趋于常态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教研工作步入了新时期。作为最基础的校本教研,如何扎实推进基础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更是任重道远。然而,由于种种因素,校本教研只求形式,虚而不实现象长期存在。校本教研怎样才能有效落实,真正成为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途径,更趋于常态化。下面浅谈几点做法。
一、营造浓厚和谐的教研氛围
教研活动的实施者是教师,学校应立足本校实际,激发教师参与教研的热情与欲望,让教师对教研不是望而怯步,而是跃跃欲试,极力营造浓厚和谐的教研氛围,使每个教师都具有积极参与教研的意识,在体验教研乐趣的同时,自身的专业水平也得到提升。
1、激发“差异”资源。
教师的差异是一种资源,有年龄上的差异,业务水平的差异等。教研中可充分利用这些不同的“差异”资源,合理调配,取长补短,逐渐缩小距离,让教研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
传统教学与现代化教学融合创新。俗话说:“新旧有观念。”传统教学有其优势,现代化教学更具时代先进性,教研中应鼓励新老教师在运用中去伪存精。传统与现代融合后,新的教学模式的产生便是一种创新,从而激发了年青教师与老教师各自的潜能。
2、合理搭配资源。
教研组的资源搭配要合理,才能使教研活动有效且高效进行。可强弱搭配,让较有能力的教师带领能力较弱的教师开展教研活动,互帮互助共同促进。也可强强搭配,这样的教研组活动可开展得更有深度和广度。自主选择搭配能使一些教师拓展教学空间,也未尝不是一种很好的搭配方式。
3、提供精神食粮。
实践必须有理论作支撑,学校要十分重视教师教育理论的学习,热心为教师购置教育专著、书籍或报刊资料,为教师新课程理念的形成与实践探索提供必备的精神食粮。
二、建立健全合理的教研制度
教研是推动学校整体改革的动力,必须有健全的教研制度,才可使教研有序地开展,真正落到实处。
1、完善的制度。
教研计划的制定,资料的收集,具体的措施等都必须形成严格完善的制度。教研活动可分为定期和不定期,教师可建立个人档案。
2、全员参与。
教研工作应作为教师的一项常规工作,每位教师都应积极参与,各施所长。或开公开课,或制作教具、写下水文、教学札记,撰写论文等,提倡“人人参与教研,人人都有收获。”
三、创建民主、竞争的教研平台
每次教研都应有专题或中心,然而,教师的能力有高有低。专题的确立太泛,重复的较多,缺少较高的研究价值。因此,在教研专题的确立上,既有统一提供,又有民主选择,多为教师创建民主的教研平台,给他们提供张扬个性的空间。
1、教研专题自主选择。
大多数教师独立确立教研专题确有困惑,需要引领。学校应针对学科的特点与新课标的要求,可提供一些教研专题供他们自主参考选择。在自主探索中,渗透新的教学理念,积极参与学科的教学研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教研专题自我生成。
教研中可鼓励教师通过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将遇到的疑难加以梳理,与课改同行,边教边研,边研边教,教研相融,在鱼与熊掌兼得中,生成教研专题。慢慢拓展其深度和广度。在自主的教学实践中,实施验证研究的初步成果,体味自我引导、自我成长的乐趣。
3、互动竞争,张扬教学个性。
有交流竞争才有各种观点的交锋碰撞。教学实践中应积极引导教师以共性问题和实际问题为切入点,展开平等坦诚的心灵对话与思想碰撞,通过反思领悟达成共识。在教师积极互动交流的同时,不忘引导教师根据自身的特点,慢慢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个性,并给予张扬的空间。
四、开展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
校本教研如果形式单一,教师难免感到枯燥乏味。因此,可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让教师在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中提高自身专业水平。
1、精品示范。
适时的示范与引领有时能使教师茅塞顿开,这些精品可以为:课例、论文、实验报告等。学校应积极通过电视、录像等媒体推广精品,使这些教研精品充分发挥示范与辐射的作用。
2、说课,现场诊断。
教学实践中常出现理论与教学实践脱离的现象。因此,应强化实践活动,增强亲身体验意识。多开展说课活动。说课也不必每次都是一节完整的课,或课前导入,或一个章节的教学均可。每次说课后进行现场“诊断”,整个环节围绕“听(看)、诊、改”进行。这种形式既可让当事者自我分析、矫正,追求最佳方案,从而教学水平得以提高,也能让其他教师从中受益。
3、说写教育故事。
教育故事就是教育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或学生与学生之间发生的故事。说写教育故事是一种教学研究的行动方式,没有教师的行动,便不会有教育故事。因此,应倡导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平时多留心自己的教学行为,并写在教育故事中,逐渐把自己较为得心应手的教学故事作为一种教学研究的行动方式,不断审察改善自己的教学生活,这将对自己专业成长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4、集体备课。
在校本教研中,每周可定期开展集体备课,重点讨论教材及教法。以新课改理念为本,结合实际,各抒己见,寻找教法与学法,设计教学环节,寻求最优化的教学方案。在交流与探讨中,自己的教案编写水平也会不断提高。
5、撰写教学反思。
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教学反思应该是教研常态化的一种有效形式,它是教师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可以是教学成功的经验,也可以是失败的教训。学校应积极引导教师教学与反思相结合,从而促进专业的发展与自我成长。教师要自觉开展教学实践反思,寻求反思的有效途径,使教学反思落实到课堂。如,即时反思,在教学活动告一段落时,马上作反思,写“教后记”。反思教学行为,教学策略,或学生学习的过程等等,哪怕写一句话也行。同时还可定期开展教师教学反思交流会,让教师在交流中互相促进,共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