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数学创造性思维
一、注重学生数学思维方式、方法的培养
由于创造性思维并非是一种单一性的思维,因此必须充分重视形象思维、发散思维和直觉思维以及猜想思维的培养,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特别要注意分析思维与直觉思维的相互作甩。直觉存在于逻辑方法运用过程的整体或局部。在接触问题之后,首先就有一个依靠直觉判断选择策略、制定计划的阶段,然后才能运用分析思维进行逻辑推理和集中思维以使认识逐步深入。而在局部的前进过程中思维受阻后,则仍需依靠直觉思维去重新探索、猜测和想象,使思维发散直至找到新的正确思路。在这个过程中,直觉思维是数学发现的重要方法,而分析思维则是解诀问题的基本方法。因此,应加强这两种思维方式辩证运用的自觉意识,特别是要重视直觉思维在解决问题时的指引方向和调整思路的重要作用。
二、教师的创造思维是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形成的摇篮
俗话说“老师出高徒”,我则认为“明师出高徒”。努力作“明师”,当好学生思维的“导游”。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要认真研究并领会教材的实质,明确通过教学要达到的目的,精心设计教学进程,巧妙构思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要以教师正确的思维,有意识地把握学生的思维导向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到达掌握知识、解决问题的彼岸。要把具体的知识作为载体进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克服教师“满堂灌”或全由学生思维放任自流的极端倾向,真正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原则,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三、启发式教学是打开学生创造思维大门的金钥匙
1、启发的目的在于发动学生的创造思维机器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经常地选择一些发散性强的典型数学知识或问题,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促进智力探索,形成创造气氛,活跃学生的数学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水平,采取适当的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地去探索数学真理,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刻苦钻研数学问题的热情和毅力。引导学生敢于和善于发现问题或提出问题,爱护、支持和鼓励学生中一切含有创造因素的思想积活动。开展不同层次的数学课外活动等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发必须结合学生现有的思维能力及知识掌握情况,合理设计思维进程,针对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进行启发,达到师生思维水平的协调和谐。若启发的难度、跳变度过大,则易造成学生思维中断,必须在中间架设几座“桥梁”进行分段启发,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若启发难度过小,则不利于学生思维向深度发展,导致学生思维兴趣丧失,必须在启发时留给学生合理的思维时间,便学生的思维得以整理、联想、加工、创造。还要灵活地把握时机,注意启发过程中的信息反馈,调节启发的深度、角度,找出学生思维的漏洞,及时纠偏。
2、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相应的启发方式,把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溶于启发教学之中。
四、重视非智力因素,促进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培养
非智力因素是学生学习积极面的因素,培养良好的非智力因素,也是学生在以后成长道路上成功的基础。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利用数学应用的广泛性,逻辑的严谨性及抽象性,表达的形象、精确、周密、数学内在的美,激发学生思维的兴趣,及时地进行师生双向性信息反馈,促使学生自己去发现结论,享受成功的欢乐与愉悦。
五、发挥群体优势,推动班内全体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发展
系统论告诉我们,合理地调整系统的结构,则整体功能就会大于各子系统功能之和。在教学中,我采取“抓两头,促中间”的方针,让每个学生都确立适合自己的“帮、赶、超”对象,加强了学生之间的联系,调动整个系统的积极性,从而促进了全班学生思维的发展。
教学过程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的导,主要是导出情景,激发兴趣;导在关键,突出重点;导解疑难,变通路了;导向纠偏,遵律切题。学生为主体,主要表现在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去探索知识,提高自学能力与动手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正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的目的所在。教学中要注重开发学生的课堂思维,提高创造性思维品质,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积极地接受知识、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开拓问题,以培养开拓型、创造型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