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教学之窗

优化化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能力

来源: 发布时间:2015-01-26 浏览次数: 【字体: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实验是学习化学的最根本方法。传统的实验教学中,教师做学生看、教师问学生答、忽视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发挥不了实验教学应有的功能。本文试探讨实验教学的几种方式,激发学习积极性、确立学生主体地位,激励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达到优化实验教学的目的。

一、变“观看”为“观察”实验,培养观察和独立思考能力

  演示实验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做演示实验时,除交代器材、目的外,重要是提出观察重点。对每一项演示实验都制定相应程序和方法,依据学生原有知识、经验,预见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精心策划富有启发性的引导措施,使学生能变被动“观看”为主动“观察”,从而带着问题去自主探究、寻找答案,主动掌握知识,达到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目的。

  例如,学习《钠》时,钠与水反应的演示实验,先让学生观察变化过程,然后出示问题:①本实验观察到什么?②为何有这样现象?有什么关系?为使学生养成细致观察习惯,培养观察能力,教师应在没有出示问题前先让学生观察。后让学生回答。当然,有部分观察细致的学生马上能回答,但有部分学生无法立刻得出结论。这时,可指导学生重新观察,这样做就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从而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变“教师”实验为“学生”实验,培养独立操作能力

  传统演示实验是老师做,学生看,调动不起积极性。变“教师”实验为“学生”实验,在教师启发指导下将演示转化为学生自己独立实验去探求获取未知的感性知识。对学生来说,按照思维发展获取新知识的过程,本身就是创造的过程。增加的是学生的创造体验,最后效果是单纯的教师演示所达不到的。

  例如,《糖类》一节中的演示实验如能让学生动手实验,亲自探索出“葡萄糖”的性质实验,,不仅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且能让学生体验到成功感。由于学生直接“参与”了实验,增加了创造体验,印象比看老师演示深刻得多,对结论更信服。 

三、变“书本”实验为“生活”实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

  学生主体创造性,是学生主体性的最高表现。为调动学生探索研究的积极性,将书本知识活化为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变“书本”实验为“生活”实验,开展有趣的课外实验活动,把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启迪学生开展创造活动,这样做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强化了所学知识,还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

  例如,在讲《原电池》时,教材出现的实验,可以让学生利用身边最常见的橘子来组装一套类似原电池的装置,通过生动活泼的课外实验以及学生的亲生体验,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组织能力、合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