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英语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下)
3.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
探究过程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做更多的是引导学生去深入思考,自己动手去实践,学生在深入思考和动手实践的过程中真正的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深入思考和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就会有所理解,有所发现,所以探究式学习有利于学生创新个性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如老师在教学生英美国家人名和中国人名字在书写方面的区别时,可以给学生一组英美国家的人名和中国人名,要求学生去分别写出这些名字中的“Family name”和“Last name”,并从中找出两种国家人名在书写上的区别。这就为学生提供了探究的空间。另外,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想,去动手做。一个创新的想法往往不是在思维的起始阶段,而是在思维的发展乃至最后阶段才产生出来的。创新需要时间,创新需要机会。因此,教师要给学生足够想象的时间和机会,足够思维的时间和机会,足够动手的时间和机会。
4.教师要设置具有挑战性和开放性的问题
将问题设置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感觉到问题很熟悉,但大脑中没有现成的答案,学生必须重新构建自己的知识。学生在自我构建的过程中,张开思维与想象的翅膀,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寻求的过程有常规的思考,也会有超常的想法,教师要及时吸引和发现学生独特的,新颖的想法,在独特和新颖中创新。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当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的时候,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和灵活性就充分体现出来了;当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时,就会加强思维的深刻性。这样,开放性的问题就是指问题的条件学生就会形成一种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学生就具备了发散思维的优良品质。开放性的问题就是指问题的条件、结论、方法、或者过程开放。由于问题开放,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理解的方法去思考和想象可能的情况,在思考过程中,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品质得到培养。
5.鼓励学生运用信息化技术
在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下,教与学的活动使学生形成了一种僵化的,一成不变的思维定势,它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展。这种教学手段,违背了语言是交际的工具,学习语言的目的就是为了交际这一语言准则,不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以计算机辅助教学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能全方位,多元化地调动学生的感知能力;多层面地启发,诱导学生;拓宽学生的思维境界: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使学生的思维在广博性,深刻性,独立性敏捷性等方面得到全面训练,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信息技术的运用,改变了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形成了“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新型教学结构,促使学生学习方式也产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学生可以在课堂上自由进入网络,查找相关的信息,达到资源共享。学生还可以在课后利用所查资料编写故事,这便是信息的加工,创造;课外再让学生进行知识拓展,自选研究专题项目,学会运用信息资源,重构新知,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达到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和的目的。
总之,英语课堂教学中,只有教师不断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引导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逐步培养其求异创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