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教学之窗

集体备课找方法“同课异构”有实效

来源: 发布时间:2015-01-12 浏览次数: 【字体:

  一直以来,参加学校的集体备课,苦于无针对性的理论支撑,集体备课只限于表面文章,课堂效果无根本性提高,但现在的“共实践深探究展成果”活动给大家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同时给我们指明了探究的方向,我们也从中寻求到了提高课堂实效性的最佳方法---“同课异构”校本教学模式,所谓“同课异构”是指同一内容由不同的教师来上课,比较其对教材的     分析、教学设计和教学风格的不同,达到相互学习目的的一种教学模式。

  该教学模式,容易激发集体的反思,首先是,大家要考虑该课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编写意图理解是否到位,对文本的解读是否准确。其次是,大家要思考该主讲人对重点、难点的确立是否恰当,对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否科学,对教学环节的设计是否合理。再次是,大家会共同分析该课教学效果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是否完成了三维课程目标等。笔者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后,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同课异构”教研模式基本雏形

“同课异构”是以学科教研组为基础而展开的教研活动,它实际上是组本教研的一种有效研讨活动。这种教研模式基本有以下一些主要环节组成:

1、讲求课前的充分研讨:

要求学科教研组必须在课前讨论定下授课内容,同学科的老师坐下来研读这一课,共同讨论出可抓的教学训练点,以及大家的疑问并初步说说对某个知识点的落实情况的大致构想。

2、追求课堂的百花齐放:

教师自己的独立备课,以及在教研组里的同时间赛课,目的是让每位老师在教研课中端正态度,并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来设计属于自己的课。在老师们动起来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在他们的课堂上看出他们自己对课的见解和思考。在这种比、学、赶、超氛围的影响下,我们可以看到更多的风格、更多的文本解读、更多的教学和学习的方法。正体现出了所谓的“百花齐放”。

3、注重课后的评价反思:

展示的多样性并不代表实际的可行性,有了案例之后,我们全体教研组要按学科进行评课,上课教师要在评课之前进行说课,并在大家的评价之后进行反思。

二、“同课异构”教研模式凸现“异”构

有的教师认为“同课异构”是为了教学研究,也有的教师认为“同课异构”就是要强调“异”。其实不然,首先,“同课异构”是由学生学习的基础特点决定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课程内容要关注学生的经验,各学科的课程标准也都对关注和丰富学生的经验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这对深化教学改革、促进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学生而言,一次完整的课堂学习是学生从自身的认知起点出发,向课堂学习目标不断渐进与逼近的认知发展过程。就这一过程来说,在学习目标既定的情况下,起点的选择决定着这一过程的距离长短,而适宜的距离空间是学生开展课堂学习所必需的。其实,有的时候,学生在理解、构建新的知识的时候,虽然缺乏相应的知识基础,但却具有一定的经验基础,在“已知”上并不是一张白纸。可实际工作中,很多老师在备课和上课的时候,往往忽略学生已有的经验,将学生作为零起点进行课堂预设。鉴于此,我们的备课预设或课堂上应给予充分的考虑,找好建构学生知识体系的起点。

其次,“同课异构”是由教师的个体差异决定的。教师的教学设计其实就是教师根据自己对课程的理解,对课程内容的一个再开发的过程。而教师对课程内容的发掘,到教学策略的选择,从对问题的设计,到课堂氛围的营造;从语言的锤炼,到教师思想底蕴的沉淀;从教师对教育的认识、专业知识水平、课堂的管理能力、甚至到性格特征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特别是在综合课程中,原有学科背景不同的教师对同一个问题的理解和设计必然有很大的区别,而这些差异中的大多数是无法改变的。这个也是为什么一个优秀教师的成功教学设计其他教师很难移植的一个根本原因。

三、“同课异构”教研模式独特作用

“同课异构”----不同的教师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在不同的教学班级进行的教学系列活动,体现出不同的教学风格,能够带给听课教师更多的思考和感悟。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充分发挥每个教师的不同优势,体现“个性化”教学。在活动中执教者间通过相互比较,取长补短,寻找最佳的教学方案,这是校本教研的新方式,它更适合于一个年段班级数较多的学校的校本教研。

“同课异构”教学模式在校本教研中具有如下四大优势。

第一,丰富教学设计方案,并在具体的课堂实施过程中,验证不同教学方案有效性。

第二,通过竞争、比较,激励教师创新,启迪教师思维,发挥教师的聪明才智。

第三,在汲取各种方案优点后,通过比较整合,对教学方案进行再设计,寻找最优方案。

第四,通过备课、上课、听课、说课、评课等教研活动,让教师踏踏实实地经历“理解教材----独立设计----课堂实践----进行说课----比较创新----总结提升”校本教研过程,并在研讨中取得共识,达到资源共享,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四、“同课异构”教研模式价值体现

1、促进了教师关系的和谐。

“同课异构”的教研方式,让同一学科每位教师处于一种微妙的关系中,他们在课前是信息资源共享者;在展示时又是设计思维和课堂能力的竞争对手;在课后又变成了互相鉴赏,互相学习的合作者。各种不同的身份,充分发挥了人与人之间的多种关系的作用,在这样的层面下,我们看到了老师们之间的团结、共进的和谐,老师们不再只是一般的同事关系,而是成为了更加亲密无间的朋友。

2、有利于形成教师的个性教学。

在压力的促使下,教师的自我发展意识产生了变化,他们知道要尽己所能,精心备课,这样就促使不同教师充分展开自己的实力,展示自己的优点,来完成这堂课的教学过程;并通过评课,让其他教师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同课异构”的教研方式真正实现了资源共享。我们感觉到这种方式既有个体的积极参与,又有群体的通力合作,这既有利于教师的扬长避短,更有利于教师在高起点上发展,进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3、彰显了教学文本的多元解读。

理解上首先要“求同”,即对文本的正确解读;然后才是“求异”,即每位教师或多或少,对文本都有自己的理解,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以每一次的教研课都能展示对教材不同的分析理解、不同的策略选择、不同的资源选用,呈现课堂教学的多样化。

4、促成了更多教学焦点的关注。

大家在比较中互相学习,扬长避短,共同提高。不管是对授课教师还是听课教师都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和表现机会。在一次的教研活动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教学风格,不同的教材处理,不同的评课入手点、不同的反思角度……我们可以关注的有关教学的焦点也就更多,大家之间互相切磋的方面也就更多,更深入。

因此,当我们面临实实在在的教育教学问题的时候,“教条”并不能实现问题解决的目标,深奥难懂的理论真的需要进行科学的转化,使之更加通俗易懂,更加有利于教育教学实践者的操作。同课异构校本教研无疑是这种转化的桥梁和媒介。“同课异构”校本教研的出现,也是顺应了对接理论并能够改进理论的特殊任务。所以,“同课异构”教学模式正显现出教师对教育教学理论的还原、创新的态度和精神。通过“共实践深探究展成果”活动,我们做到了在集体备课中寻方法,我认为“同课异构”教学模式正在默默的发挥其教育的实效。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