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教学之窗

反思:校本研究的核心要素

来源: 发布时间:2015-06-15 浏览次数: 【字体:

反思是一个以“我”为主的过程,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这个过程以研究者自己的研究问题为中心,以内省为基础,注重批判性与建设性的结合,促使问题的认识与解决不断向前推进。

校本研究中的反思是研究者针对自己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定位、过程、方法与结果进行的全面评析。作为校本研究活动中的核心要素,它属于元认知的范畴,其核心是研究者对自己解决问题的批判与重构。反思得越深刻、越全面,研究活动的调整就会越自觉,研究效益就会越高。明确反思的目标定位、基本线索、内容选择、主要方法、结果处置等方面的基本要求,是进行有效反思的重要前提。

一、目标定位:扬优弃劣,去粗取精

反思的目标包括扬优和弃劣两个方面。比较、辨别、改进是实现“扬优弃劣,去粗取精”需要经历的三个基本过程。

比较就是研究者将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效果和学生发展的实际状况与解决问题的期望进行对比,发现二者之间的差异和差距。辨别就是研究者以比较的结果为基础,冷静、客观地对自己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做出评价,探明其涉及的条件与成因。改进就是研究者对自己发现的不足加以修正,重新认识、设计解决问题的策略,以求优质高效地达成预设的目标。这三个过程是紧密联系的,在实践中促进研究者自觉地对自己的研究目标和进程进行积极调整,对研究的初步成果进行合理取舍。

二、基本线索:问题中心,由浅入深

反思是为解决问题服务的,问题是反思的对象。校本研究中的任何反思活动都不能离开研究的问题,必须按照认识与解决问题的逻辑线索来确定反思的线索。通常,认识与解决问题的线索反映了研究者对问题的操作性分解,且具体表现为:问题是什么、问题形成的原因有哪些、哪些原因是可以解决的、解决这些原因的切入点和基本方法是什么、问题解决后可能达成什么样的效果、这些效果通过哪些主体表现出来、效果如何显现、怎样才能判断是否达成了预设的效果等一系列操作性问题。

反思就是要从各个实践环节着手,以分解出的操作性问题为具体认识对象,遵循“结果→过程→方法→观点”这一逆向的路径,按照“层层推进,步步深入”的原则对问题及其设计进行重新认识与思考。离开了这样的线索,反思就可能会变得无序,变得零乱。因此,反思首先要理清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线索,依据相反的路径对问题进行再认识。

三、内容选择:尊重事实,聚焦主题

反思的对象是研究者研究的问题,即是围绕研究问题而开展的认识与实践。换句话说,反思包括研究者对自己的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理念与方法的反思,也包括对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行为与结果的反思。因此,反思是从研究者的实践出发的,是以客观事实为对象的。对于具体的内容选择需要把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作为一个整体,把认识问题与解决问题结合起来,客观地判断和分析其中的各个局部与细节在认识问题、解决问题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而准确地区分其在认识问题、解决问题中的优劣。

任何研究问题都是蕴含着特定的主题的。反思的内容是围绕研究问题所规定的主题进行选择的。离开了问题所规定的主题,反思将会变得零散。因此,反思不是随意而为的,研究者只有聚焦于问题所确定的主题,多角度、多层次地对自己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认识、策略、方法进行评判,才能做出正确的取舍。

四、主要方法:内省为主,交流助推

反思是以内隐为基本特征的一种高级思维活动。它的核心任务是对研究活动加以否定之否定。这种否定之否定主要是依靠研究者自己来实现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反思是研究者“自己的事情”,研究者选择什么样的方法来反思自己的研究,往往决定了反思所能达到的实际深度和效果。“内外结合,由内而外,内外并重”是进行有效反思的重要策略,内省与交流是反思的两种基本方法。

内省是研究者自己对自己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判断与评价。内省的实质是研究者的自我反思,它的内容、方法、结果处置均由研究者自己选择和决定。它是反思的核心方法,是决定反思质量的重要条件,是进行交流性反思的重要前提。交流是研究者与他人一起共同对自己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判断与评价。交流的实质是一种合作反思,它的内容来源于研究者对研究问题的内省。它是反思的一种重要方法,是研究者内省的外现与拓展,是提高反思质量的重要策略。内省与交流相互作用,引领研究者实现对自我的超越,使反思从抽象变得具体,进而走向深入。

五、结果处置:叙议互现,归于实践

对反思结果进行及时的加工是发挥其应有作用的重要前提。反思的结果一方面引领研究者对自己的研究活动进行及时调整,另一方面又为同行提供借鉴、参考。对反思结果的加工,包括整理和应用两个基本环节。

整理表现为借助于一定的语言对反思的结果加以记录。通过记录实现对反思的整理,可以使反思变得更加条理、深刻、全面。这种记录是以事实为前提,以分析为重点的。要坚持叙议结合,叙述重在描述事实,评议重在思考自己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正确性,提出解决问题的合理策略与设想。

应用是反思的最终目的,也是判断反思质量的基本途径。反思的结果是否正确、是否有助于问题的解决,需要通过实践才能验证。因此,研究者必须以是否有利于问题的解决为标准,对反思的结果进行取舍,把经由反思而形成的优秀的、建设性的认识与策略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进行检验,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从而促进对问题认识与解决的不断深入,证明反思的价值。

总之,反思是一个以“我”为主的过程,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这个过程以研究者自己的研究问题为中心,以内省为基础,注重批判性与建设性的结合,促使问题的认识与解决不断向前推进。有效的反思不仅有助于促进问题的解决,而且将促进研究者在反思中成长、在反思中发展,最终达到“成事成人”的境界。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