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教学之窗

运用校本教研办法,促进课堂教学改革

来源: 发布时间:2015-05-12 浏览次数: 【字体:

运用校本教研办法,促进课堂教学改革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是教师通过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所进行的研究,其特点可概括为“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通过教育教学,为了教育教学”的研究,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理直气壮地“开展自己的教学研究”,“解决自己的教学问题”,“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改善自己的教学实践”;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将先进的教育理念变为教学行为,将学到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运用于教学之中,改善教学,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

  校本教研包含三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校本教研必须以学校发展为本”,强调必须从学校实际出发,围绕学校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教研工作,为学校的教育发展服务。第二层含义是:“校本教研必须以教师发展为本”,必须确立教师在校本教研中的主体地位。让教师成为研究的主人,通过校本研究来培养教师、提高教师素质,为教师的自我发展、价值实现服务。第三层含义是:“校本教研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教育是培养人、发展人的事业,校本教研要研究学生,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尤其要解决学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疑难问题,要有针对性,讲求实效性,反对形式主义。

  长期以来,不少中小学校的教师,一讲到教研工作就吐苦水,情绪很大,比如,说“没有时间啦”、“浪费精力啦”、“会影响教学质量啦”等等。为什么会形成这样一种态度呢?除了一些教学水平较高的教师和一些因编制较紧的村小教师确实较忙外,这里面还有一个长期没有解开的“死结”在作怪,这就是绝大多数中小学教师平时所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与要求开展的校本研究工作,没有合二而一融为一体,没有找到两者的最佳结合点,没有形成应有的整合效应,而是各搞各的,两张皮的现象非常突出,校本研究没有很好地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要力保校本研究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首先,我们要明确校本研究的特点和目的。校本研究最主要的特点和目的,就是要解决当前教育教学中的各种实际问题。也就是说,中小学校本研究的课题不在大而在小,不在深而在实,应想教育教学之所想,急教育教学之所急。否则,校本研究就是瞎研究、空研究。其次,要做校本研究的有心人。学校丰富的研究机会、独特的研究情景、鲜活的研究问题、最佳的研究位置,为教师开展校本研究提供了优越的研究条件。这就要求我们要时时留心周围的一切,要自觉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分析和解决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要本着“教什么、研究什么”的原则,紧密结合本职教学工作去开展校本研究,使教学工作和教研工作能融为一体,只有这样才能收到“教研相长”的效果。再次,要找准校本研究的“突破口”。校本研究的“突破口”就是以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作为课题开展研究。这就要求广大中小学教师要树立起“问题就是课题”的意识,善于把一个又一个教育教学中有意义的实际问题,经过“设计”转化为一个又一个富有个性特色的校本研究课题,再通过攻克一个又一个研究课题,来解决一个又一个教育教学中的问题。这种行动研究,最易达到同步推进教育教学教研工作、稳步提高教育教学教研质量的目的。

  课堂,不仅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而且是校本研究的“主战场”。客观地说,长期以来,中小学中进行的校本研究大多数是华而不实的,与课堂教学尤其是与课堂教学改革咬得不紧,为课堂教学改革服务的意识不强。当前正是新课程推广实施阶段,这就要求校本研究要以新课程为导向,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努力为课堂教学改革服务。要力求校本研究为课堂教学改革服务,首先,要找准“抓手”。也就是找到“教的改革”和“学的改革”的“结合点”,校本研究与课堂教学改革的“结合点”。其次,要明确教师在课堂教学改革中应发挥什么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改革中的主要作用不是“灌”而是“导”。比如,当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时,教师应给予诱导;当学生的学习方法不对时,教师应给予指导;当学生的学习思路不清时,应给予开导;当学生的学习效果不好时,应给予辅导。再次,要大胆相信学生。学生是课堂教学改革的主要参与者,他们中间蕴藏着巨大的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如不放手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改革,不注意培养学生逐渐适应课堂教学改革的习惯,课堂教学改革将无法进行。

  总之,教师要学会在研究状态下进行课堂教学,善于把教室当成实验室,把学生作为实验对象,通过研究性教学,使课堂教学改革能与时俱进、能行之有效。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