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英语同课异构教研方式的理论思考(下)
基于对语言教学本质的思考,教学概念可分为理论一哲学、科学一研究、艺术一手工艺三个类别:理论一哲学教学观认为教学基于一定的理论和价值观,即对教师、学生、教学环境的看法;科学一研究教学观认为教学基于实证调查研究;艺术一手工艺教学观则强调教师的自我评估、反思和分析能力。本文正是基于以上三种分类,论述开展中小学英语同课异构教研方式的理据。
如果缺乏教育科学和语言教学理论作为支撑,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只能是一种经验式的试误教育。具体到外语教学,不断发展的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证研究从不同的角度解释语言学习过程,提供了各种丰富的可信性观点和证据,大大加探了教师对语言学习过程的认识和理解。因此,教师应当积极吸纳各种前沿理论成果和实践智慧,把握语言教育规律,实现外语教学思想的创新和发展,这基本对应上述第一种分类标准。
我国外语教学改革中教学大纲的实施和教材的应用等是否体现出教育改革的新思想,都取决于教师,教师素质的提高是改善外语教学效果的关键。只有结合具体教学环境的特点,客观的学科知识和操作体系才有可能被自主建构为教师自身的个人知识,这样的知识才具有内在价值,即教师将得到的“鱼”(是指教师对一般意义上的教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逐步转化为“渔”(是指教师结合具体教学环境做出教学决策时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的结合)。因此,外语教学环境的特点将教育学、心理语言学、二语习得等研究领域的理论具体化、现实化,基本对应上述第二种划分标准。
在承接以上两类划分标准的基础上,同课异构教研方式要求教师即使面对同样的教学内容,也必须根据具体教学
环境对各种教学需求和可能性做出判断,通过自我发现,探求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使外语教学活动成为一个充满创意和智慧的过程。这恰好与上述第三类标准基本对应,表现为教学科学和教学艺术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这完全符合体验教育哲学思想,即学习的过程就是一种内在的、基于体验来处理信息的认知过程,是一个由经验、反思、抽象、积极的体验行为组成的循环链。如果将教学活动看作是教师的一种学习过程,这种学习活动始于教学体验,然后根据所遇到的具体问题进行反思,升华产生出新的理论假设,然后再把假设应用到新的教学环境并产生新的体验,这种过程周而复始,不断循环、深化,最终赋予外语教师一种超越教学的能力。这种具有创造性和自主性的专业能力能够控制、改变看似单调的日常教学活动,促使教师在一个不断优化的知识经验框架内逐步拓展专业发展空间,为成为具有批判眼光的专家型教师奠定基础
借助同课异构这个交流平台,教师与同伴共享彼此的教学经验。不同的教学理念、方法、策略,在多层面和多方位的交流中碰撞、升华,促进教师持续性的专业发展,提升教学质量。开展同课异构教研方式的具体意义表现在以下方面:
1.尊重不同教师之间的个体教学差异。借助同课异构,教师不同的教学个性、教学理念、思考角度、挖掘深度、教学活动的不可预知性特点等因素所导致的教学差异得以更好地体现,这不仅反映出不同教师根据各自理解做出的具体教学行为的差异,更体现出对教师差异的尊重,鼓励每位教师基于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环境差异产生不同的构想,开展不断变化而又充满智慧的教学实践。
2.彰显教师作为社会人的价值。同课异构活动对教师个性化教学风格的尊重最终成就了教师不同程度的专业发展,彰显了教师作为社会人的价值,是人本主义思想的切实体现。所谓彰显人的价值,不仅指上课教师的个人价值,也指借助集体研讨,促进教师个人与同伴进行广泛的对话与合作,营造同伴互助的专业合作氛围,使围绕在上课教师周围的许多教师的专业能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3.促进教师的非理性因素和精神发展。充满教育智慧、生命活力与创新意识的同课异构教研方式将教学上升到艺术高度,在促进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发展的同时,有效地提升了教师的工作乐趣,有助于教师对日常教学工作产生稳定而持久的兴趣,从科学与审美角度不断对教学方法加以创新,建立默契而又充满激情的师生情感交流,为教师实现自我发展提供不竭精神动力。
4.更有效地实践校本研究。同课异构以“主题相同,施以不同解决方式”更切实地实践了校本研究,教师围绕同一教学内容,收集各种资源,学习相关理论,写出教学设计并将这个设计付诸实施,反复实践、探索、反思和改进,这完全符合校本研究“发现问题一解决问题一检验解决的效果一发现新问题”的思想。因此,应将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纳人校本研究系统,予以统筹规划。
据上所述,同课异构围绕“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课堂教学的改进”这两个核心展开。因而在实施同课异构的过程中应考虑以下因素:
1.英语学科的特点。同课异构活动的前提是必须考虑中小学英语教学的特点,即全面培养学生面向未来的英语运用能力和综合素质,重视知识学习、技能获得的同时,也不应忽视素质建构。英语教育的逻辑起点是语言教学,这是语言教学的中心环节。学生作为语言教学活动的主体,主要通过语言课堂教学来实现掌握语言知识、发展技能、培养情感等目标。
2.教学目标与内容的特点。教师选择不同教学方法和策略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掌握相关学习内容。从这个意义上看,教学方法和策略的选择是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的关键环节。教师必须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灵活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当在某一阶段需要完成多个教学目标时,教师应尝试对多种教学方法和策略加以整合。
3学生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在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中,教师应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减少教学过程中的突发事件,推进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中小学生的记忆、想象、思维等心智功能的发挥尤其会受到情绪因素的影响,积极的情感态度能够促进大脑中信息的组织、加工和储存,而消极的情感态度会对心智功能产生抑制作用。因而,在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中,教师在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提高的同时,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4.具体教学环境的特点。同课异构尤其强调具体教学环境的特点,要做到实事求是,确保所选教学方法、策略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例如,传统教学环境是在集体授课模式下建立起来的,学生只是以集体形式开展学习活动,教师熟悉的是课桌、讲台、黑板、板书演示等,很多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都是在这样的传统环境下逐步积累起来的,如果教师不能适应以网络、屏幕、数字化信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