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教学之窗

探究有效教研方法 着力提升教学质量

来源: 发布时间:2015-09-15 浏览次数: 【字体:

一、“理论+实践”,让理论学习贴近教学实际

理论学习是提高教师教育素养一个必不可少的教研活动内容。可是怎样让理论学习更好地服务于实践,是我们思考的一个问题。为此,我们注意理论学习做到:

1、善读勤思。

台湾著名儿童作家方素珍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给世界做了一件美丽的事。”作为教师,我们更应该把读书当作至爱。在陈校长的倡导和带领下,运小的老师们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产生了浓厚的读书兴趣,形成了良好的读书氛围,广泛地阅读教育理论专著和文化底蕴深厚的书。伴随着淡淡的书香,运小教师做到了“把书读旧,把人读新;把书读薄,把人读厚。”为了使老师们有足够的书读,本学期,我校以四配套工程为契机,图书室购进了《《给教师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陶行知名篇》等许多教育名著。学校还为每个办公室征订了五种以上的报刊,每位教师自费征订了一份教育教学报刊杂志。这些报刊,为教师的阅读提供了源头活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的这句名言提醒我们要把读书学习和思考探究紧密结合起来。为了交流所读、所思、所感,学校先后开展了一系列读书活动。大家广泛介绍了自己所读的书目、主要内容、读书时的思考、读书的收获以及在教学中的运用情况等,赢得了一阵又一阵掌声。如果有人说“生命因阅读而精彩”,那么我们说,“教师因阅读而成长,教师因阅读而光荣!”

2、专题研究。

在教研工作中,根据教师教学的实际,确定研讨主题。在课题活动中组织教师学习案例、随笔等更贴近教师教育教学实际的理论材料和自己的经验总结,从而解决以前的理论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实践脱钩的弊端。近两年来,我们在语文、数学、英语、综合的大组教研活动中开展了多次专题研讨,如:“如何上好口语交际课”“集体备课的利与弊”、“新课程下应用题教学的有效性思考”、“教师如何听课、评课”、“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对小学各课复习课的几点思考”“如何评价一堂课”“新课改背景下如何转化后进生”等。活动前,各备课组做了充分准备;活动时,教师畅所欲言,或提出问题,或发表见解,研讨氛围浓厚。既解决了教师在平时教学中遇到的困惑,又提高了教师的教学理论水平,受到了教师的普遍欢迎。

3、外出学习。

我校积极组织教师外出学习,接触最前沿的教育教学新理念。一学年来外出学习达30人次以上,如:优秀青年教师张晓玲到南京进修,单海霞老师参加盐城市会课比赛,陈校长到江堰市观摩学习……。这些外出学习提高了他们对课程改革的认识水平。同时,每次外出学习要求有学习,有收获,有传达,有交流。陈校长介绍了到江堰市小学的参观见闻,从学校环境建设、课程设置、教学特色等方面谈了自己的感受,开阔了老师们的视野,让我们了解了当前课程改革的进程和方向。英语教师结合送课下乡以及我镇教学实际谈了当前课堂教学存在的一些误区,解决了老师们的一些实际教学困惑。

二、“个人+集体”,让合作成为一种习惯

为改变过去教师习惯于单兵作战的状况,让合作成为教师教学行为的一种习惯,让教师的个人智慧与集体共享,让教师的个人智慧间产生碰撞,激发出更大的智慧,我们尝试着开展集体备课和开展研讨课活动。

1、集体备课,互动研讨。

即每单元安排一位主备课教师。每位教师在听取主备教师的设计方案之后,提出补充修改意见,形成共识,由主备课教师写出教案。其他教师再根据自己本班学生实际和自己教学需要采取圈点批画、增添删减的方法进行修改。在实际教学后,每位教师还根据自己的实践情况认真反思,对个人教案进一步完完善。这样,形成了集体的五环节:个人预案、集体研讨、整合实践、认真反思、实践成案。同时,强调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作“信息库”的搜集整理,如文字补充材料,图案图片,音像资料及课件等,逐步积累、丰富新课程“资源库”。

2、备课组捆绑,举行研讨课活动。

每学年举行一次研讨课活动。在活动中,各备课组进行集体备课,集集体的智慧推出一节课参加各学科组的研讨课活动。各研讨课要注意通过课堂教和教学反思展示年段的课题研究成果。在活动中,各备课组齐心协力,从选课题、备课、试教、磨课、反思、制作教具等方面既分工又合作,充分展现各备课组的教研水平和精神风貌。

3、加强技艺切磋,造就智慧教师。

三国时的孙权说过:“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矣。”运小的老师深谙其中的道理。无论是周日下午的集体备课,还是周四下午的教研活动,老师们都能全身心地投入,从教材的解读、教学方法的确定、作业的设计到课外知识的拓展,都能商量、商量再商量……就连平时在办公室的时候,大家都能做到“言必谈教学”,不时地会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三、“常规+特色”,让校本教研更富时代气息

我校的教研工作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完善,已形成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教研形式,如两年一届的青年教师比武,每学期一次的汇报课,每学年一次的论文随笔案例评选等。

1、举行青年教师比武,创设成长平台

青年教师比武是我校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有力教研平台。通过毛笔字、钢笔字、粉笔字、简笔画、普通话(卷面)等基本功的考核、论文评选和课堂教学等方面的比赛,较为全面地考核了青年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和能力,很好地展现了青年教师的态度与水平,风格与风采,为青年教师的崭露头角实实在在地提供了个舞台。

2、健全汇报课制度,让汇报课的教研效益最大化

汇报课是我校的一项常规的教研活动,我们进一步规范以前汇报课制度,一位老师开课,同同学科组的老师全部调课前去听课。同时,特别对听课、评课明确如下要求:①做好听课准备。要提前了解讲课的教学内容。做到有目的有准备地听课。为了让听课老师更有针对性听课,执教者最好事先把自己的教学设计发到学校博客上,让听课老师可以事先了解。②尊重执教者,认真听课,不随意与人交谈,影响前面师生上课。听课必须思想专注,观察全面,既要注意教师的活动,又要注意学生的活动和反应。③记好听课笔记。听课是评课的基础,听课应作好听课记录。听课记录除常规要求外,特别要记录下自己的听课感想和评议。因为听课时有所感有所思有所记录,评课时才能有针对性。④评课要及时认真地进行。评课时可先邀请讲课教师自评;评课要根据教学实际,实事求是地进行评价。对于教师的优点,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对于教学中的不足,要给予必要的剖析,并与讲课教师坦诚地交换意见,以资借鉴。特别是对“教学某个片段”可以提出自己的教学设计,通过评课有利于进行二度设计,真正体现评课对教学水平的提高促进作用。

3、组织优秀教学案例和教学反思的评选。

我们鼓励教师采取“多阅读、多反思、多动笔”的方法,不断促进对课程改革实质内容的进一步领悟,多渠道多方位地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为了促进教师的教学反思,及时总结宝贵的教育教学经验,根据学校文明教研组评定精神,每学期教研室组织进行教学随笔、教学案例的评选。在各学期的获奖文章中,大家能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认真总结反思,案例、随笔等都写得内容饱满、感情真实,对我校的教学工作有借鉴意义。随着时代的进步,新课程改革的深化,也需要一些更为灵活、更有特色的教研形式,为此,我们根据学校实际还开展了课题研究、教研沙龙、博客建设、校本研究等活动。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