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校园,校本教研的绿地
真正的校本教研,只会根植于和谐的校园
干群融洽,才有浓郁的教研氛围。无须争辩,学校的行政成员与一般教师之间,必然存在着一定的隐性或显性的摩擦。这种摩擦,处理得好,则能使学校政令畅通,上下一心,积极投入到校本教研之中;如果处理不当,则会出勤不出力,摆摆样子,走走过场,甚至根本置之不理。 “ 阶层协调是社会和谐的轴心 ” ,学校领导和一般教师这两个 “ 阶层 ” 之间的和谐程度,直接决定着校本教研的氛围与效果。
心态平和,才有持久的个人反思。作为校本教研第一要素的个人反思,教师只有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细致地回顾课堂上的每一细节,客观地审视每一个得失,才能体会到深入持久的个人反思的必要与乐趣,逐渐意识到 “ 一个教师写一辈子的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如果写三年教育反思能成为教育行家 ” 。如果下课后的感觉是 “ 如释重负 ” 、 “ 如得解脱 ” ,这样的个人反思,充其量是个 “ 心不在焉 ” 的 “ 例行公事 ” ,几乎没有什么价值,这样的反思必然难以持久。
彼此和乐,才有得力的同伴互助。教师与教师之间,如果彼此尊重,精诚团结,日常生活能坦诚相见,集体备课能畅所欲言,听课评课能客观评析,个人心得能互相交流,他山之石就能攻玉,这样的同伴互助,必然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如若外和内不和,说福不说祸,叫喜不叫忧,这样的同伴 “ 合作 ” 不是互相帮助,而是互相抵触、互相排斥。
培育和谐 “ 绿地 ” ,深入推进校本教研
理念统帅,目标引领。一个团队要和谐,必须要有一个起着统帅灵魂作用的团队思想;一个学校要和谐发展,同样需要有一个被全体教师整体认同、并为之不懈追求的办学理念。只有在这个思想的统帅之下,才能确定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办怎样特色的学校;只有在这种理念的统帅之下,才能逐渐形成一个志同道合、团结健康、积极向上的教师团队。学校的一切教学行为和管理模式都服从于这些办学思想,可以从源头上避免校本教研中的 “ 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 ” 。学校还应当制订出长期、中期、短期的校本教研目标规划,如五年为一个长期目标,一年为一个中期目标,一季为一个短期目标。在每个周期内,各教研组、各备课组、每一位教师,同样需要一个工作目标。这样按部就班,分工协作,才能顺顺当当、和和畅畅。
营造氛围,崇尚学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设浓郁的教研氛围,如开设校本教研专栏,开办校本教研网络,举办校本教研沙龙,举行教研成果展览,交流教学案例,分享个人反思,聘专家来校引领,请国家或省、市级优质课获奖教师来校示范,组织本校骨干教师讲演 …… 营造氛围求实,让教师们在校本教研中充满激情,有所收益;崇尚学术求真,让教师们在校本教研中找准方向,更加理性。
多元评价,易位竞争。在日常工作中,学校的管理人员特别是校长,要善于发现教师的特长,鼓励教师在不同的领域进行 “ 易位竞争 ” ,如对于发展全面、特长鲜明的教师,鼓励他们在优质课比赛上多露头角,展示风采;对于口语欠畅但 “ 内涵丰富 ” 的教师,鼓励他们在理论研究、撰写论文上多下工夫, “ 著书立说 ” ;对于特长不鲜明但责任心很强的教师,鼓励他们多向有特长的教师学习,在班级管理和备、教、辅、批等各个环节多花时间,提高课堂实效,用自己的勤勉做好学生的榜样,等等。机遇等同,机会更多,是 “ 英雄 ” 就有用武之地,没有 “ 屈才 ” 之感,必然和谐共处。
内搭平台,外和邻里。没有球星的球队,一定成不了名球队;一个学校没有教研出类拔萃的教师,也一定难有较大的教研成果。学校应当善于发现苗子,多给他们搭建学习、锻炼和展示的平台,让这些 “ 苗子 ” 能较快地成长为 “ 大树 ” 。校长要舍得财力让他们 “ 走出去 ” 开阔眼界,舍得精力同他们一起 “ 促膝谈心 ” ,放宽心胸让他们 “ 驰骋教场 ” ,用他们的 “ 星星之火 ” 燎原整个校园。有球星的球队更团结,有 “ 校星 ” 的学校更和谐,因为 “ 校星 ” 更能服众,其他教师赶有目标,追有动力。
没有和谐的绿地,就没有校本教研的枝繁叶茂。静态的和谐,是没有活力的 “ 一潭死水 ” ;充满竞争的 “ 动态的和谐,才是美,才是艺术 ” 。在构建和谐这一工程中,校长是核心,领导是关键,教师是根本;以人为本,以和谐促进校本教研;发展是硬道理,用校本教研赢得更全面、更坚实的和谐。这才是学校所期盼的 “ 天人合一 ” , “ 如乐之和,无所不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