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教学之窗

新课程理念引发教研变化

来源: 发布时间:2016-05-09 浏览次数: 【字体:

一、教研性质的变化

1. 教研职能的变化。在实施新课改的今天,教研室究竟能干什么,实际要干什么,需要进行再思考、再定位。然而,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和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教研室的职能和作用应由过去的研究、指导、管理向研究、指导、服务转型,由侧重管理向侧重服务过渡。教研室除在履行传统职能和作用的基础上,更要发挥好新课程改革的研究、指挥、服务以及教师素质的提升作用。教研的这种服务应体现在 “ 指导 ” 进学校、进课堂, “ 研究 ” 出成果。

2. 教研工作对象的变化。新一轮课程改革带来了教育观念、教师角色、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等的转变,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超过了任何一个时期,我们面对的就不仅仅是需要对课堂的指导,更有一个观念、角色、方式的转变任务和专业发展的引领。

3. 教研方式的变化。教研职能、对象的变化,必然引起教研方式上的变化。在工作方式上应实行研、训、教一体化;在活动方式上应基于研讨课、示范课、汇报课、展示课为主的教学案例分析和课题设计研究的理论解读;在教师的培训方式上应立足于校本,联校互动,专家引领,师训师的模式。立足以科研为先导,以问题解决为目标,将教育行动研究与教师培训紧密结合,达到以研带训,以训促研,研训结合。

4. 研究内容的变化。过去我们是侧重于教育教学理论、教材、教法、学法的理论层面上的研究,而今却应侧重于理论、理念的转化,课程资源的开发、整合和利用等操作层面上的研究。

二、教研重心的变化

1. 营造新的课程改革环境。植物的生长离不开土壤,没有肥沃的土壤是长不出好苗,开不出好花,更结不出好果的。新的课程改革环境就像这植物生长的土壤一样。于是,教研人员就要为实施新课程改革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这里,首要的是帮助、指导学校构建校园文化,创造浓厚的教师职业文化、教学文化、学生文化、管理文化,形成一个学习型、研究型的教师团体。校园文化也是学校的生命所在,是学校重要的教育资源,是催生教师成长和学生生命发展的深厚土壤,是学校人文传统和优良校风的根本之源。

2. 解决教师中的问题。一是想的问题 ---- 即解决教师头脑中的所想:行动受思想支配,有什么样的思想就会赋予什么样的行动。我们要设法指导教师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学习新课程改革理论,切实地帮助教师转变教育观念,转变课堂教学理念。解开教师思想上的枷锁,打开教师的思路,让教师的思想活跃起来,放开依赖、等待、观望这根拐杖,养成敢于想、自觉想的好习惯,并能够想一些高层次的教育教学方面的问题。

二是用的问题 ---- 即解决教师课堂上的所用 : 学习理论是基本的要求,而如何在实践中消化理论,使其成为可见、可用、可操作的东西才是目的。教研人员的责任就是要帮助教师把理论转化为实践,把新的教育观念,新的课堂教学理念落实到课堂和学生身上,使教师能根据教学和学生的实际,整合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运用教学策略组织课堂教学,提高教师驾驭课堂的实践能力。力求引导教师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应用新理念,实施课堂操作。诸如:课的结尾是 “ 问号 ” 不是 “ 句号 ” ,不应是那种 “ 去问题的教育 ” ,而应是那种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实行以问题为纽带的教育;活动不仅仅是课堂游戏,应通过活动引出恰当的问题,让学生的活动成为一种自觉行为,从而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评价不是一味赏识,教师不仅应对学生的思维闪光点,给予及时、适当的肯定和激励,还应对学生的错误结论要加以明确的匡正,使模糊的概念得到澄清,对学生学习上的不良表现不作简单的批评,而应在了解学生的内心体验的基础上,提出恰如其分的批评教育,做到不论是何种评价,都应符合学生实际,使学生心悦诚服。

三是难的问题 ---- 即解决教师的心中所难 : ( 1 )要帮助教师越过新课程的四道 “ 关 ” 。即由专业知识素养向综合知识素养提升过渡 “ 关 ” ;模糊杂乱的教育专业理论 “ 关 ” ;源流不清的课程解读 “ 关 ” ;华而不实的反思创新 “ 关 ” 。( 2 )要帮助教师做好五个解脱。即从教材的束缚中解脱出来,由教材的奴隶变成教材的主人,整合教材,创新地使用教材;从教案的束缚中解脱出来,由捆住手脚到放开手脚,关注 “ 原生态 ” 问题,关注课堂的生成性;从理论的束缚中解脱出来,由一心听从到自立主见,超越自我,走自己的路;从教学习惯的束缚中解脱出来,由禁锢的思维变成活跃的思维;从考试的束缚中解脱出来,由分数观念变成素质观念,由授之以鱼转变为授之以渔。( 3 )要站在教师的角度,预设教师教学中的问题,切实解决教师教学中的困难。

四是需的问题 ---- 即解决教师成长中的所需 : 面对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和挑战,教师有一种强烈的成长需求欲。教研人员应满足教师的这种需求,为教师创设展示自我的平台、专业发展的平台。还应帮助教师总结经验,提升理论。提高教师独立的创新能力,教育的实践能力,反思能力,把从对教师教学理论的建构和教学技能的训练,转向注重对教师已有知识结构、思维模式以及教学能力习得的研究。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