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研究的绿地
校本行动研究是一种新鲜的研究方式
行动研究起源于二战时期的美国。美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勒温认为,“没有无行动的研究,也没有无研究的行动”,并把行动研究定义为“将科学研究者与实际工作者之智慧与能力结合起来以解决某一实际问题的一种方法”。20世纪50年代,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院长考瑞教授将行动研究介绍到教育界,随后广泛应用于教育行政管理、课程、教学研究之中。20世纪80年代以来,行动研究盛行于西方发达国家,在发展中国家也得到推广,并且发挥了很大的作用。20世纪80年代以后,行动研究被介绍到我国,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教育开始出现“做”行动研究的种种尝试,影响较大者如“青浦实验”、“大学----小学教师合作研究”、“行动研究课程”等等。
校本行动研究是指近几年伴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兴起的学校教育研究的一种新范式,它具有学校教育科研的基本特征,是教育实践的参与者与教育理论工作者或组织中的成员共同合作,为了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在教育实践过程中进行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式。校本行动研究充分体现了学校教育科研的“转向”,这种转向意义重大,它体现了学校教育科研价值取向的重新定位,其基本价值取向为:
1、由强调“验证性”探索到强调“反思性”实践。多年来,学校教育科研定位于应用性、验证性研究,所强调的是一种“拿来主义”。虽然这样的研究也锻炼了学校教育科研队伍,取得了一些效果和成绩,但是,无论它具有多么丰富的探索性和创造性,关注的都是他人经验、他人思想和他人成果,教师的“个人生活经历、个人生活经验”等被当作毫无意义的东西弃之不顾。有的人为了功利,甚至用他人的理论来代替自己的理论,用他人的实践来代替自己的实践,用他人的实践来规定自己的实践,研究报告中机械地堆砌一大堆华而不实的名词,诸如“хх模式”,“几步法”等等。这种研究是“关于教育的研究”,而不是“为了教育研究”的研究,很容易将学校及师生置于虚假的“营养液”中,其结果是师生并未得到真正的成长。
校本行动研究提倡的“基于学校、通过学校、为了学校”的基本理念实际上体现了学校教育研究价值取向的生命回归。在这样的理念下,学校和教师自身的实践理所当然地成为教育研究的对象,教师也相应成为教育研究的主体。这种研究与目前倡导的“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是一致的。
2、从追求“科学模式”转变为“人文范式”。多年来,学校教育科研努力追求的是系统掌握和规范运用教育研究的科学范式,主要是实证研究和基本方法与量化处理素材的基本手段。它需要研究者具有一定教育研究的背景、经验和技术,与中小学教育工作者的知识背景、思维方式和工作特点不匹配,更重要的是,科学范式特定规范,尤其是保持客观态度和价值中立的要求,与中小学教师丰富多彩、充满人文性和伦理性的教育教学实践易产生直接矛盾的冲突。因此,更多体现人文关怀的教育研究范式----校本行动研究就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它以人文的方式研究人,在尊重人、认识人、理解人、信任人的基础上研究人的教育与培养。它所倡导的价值观与时下流行的“生本”理念、“师本”理念不谋而合。
3、从教育研究的“宏大叙述”转变为教育研究的日常叙述。多年来,学校教育科研与专业性的教育研究一样,比较关注学校教育的重大改革、重大事件、重大主题和重要人物的宏大研究主题和具有宏大叙述性质的研究课题,但这些课题中有相当一部分与学校自身需要并不完全一致吻合,也与教育工作者自身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不相适应。而校本行动研究由关注外部到关注内部,从关注他人的兴趣到关注自身的实践、体验,从关注重大事件到关注学校日常生活。它使学校生活中每日每时发生的平凡事件,教师和学生的生存状态、生活情景,常规教学行为、教学现象和教学细节成为研究的主体内容,研究的主体不是学校之外的专家学者,而是学校和教师自身、是整天漫步在学校日常生活中的“自己”,他们经历着、体验着、感受着教育教学,真实而自然的“现场”和“情境”成为他们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因素,而在现场中他们的态度、体验、感受和判断,又左右着、支配着、浸透着他们的研究过程和研究结论。
校本行动研究是具有旺盛生命力的研究方式
从基本理念来看,校本行动研究与校本培训、校本课程、校本管理等完全一致,都充分体现了“基于学校、通过学校、为了学校”的主要思想。“基于学校”要求校本行动研究的问题来源和问题建构是针对学校范围内的教育教学现实问题;“通过学校”要求研究应通过学校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教学行为的调整和改变,来实现和达成问题的逐步解决;“为了学校”要求校本行动研究的价值取向和意义生成完全着眼于学校自身,实现的是学校德育、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特定目标,形成的是学校自身的持续发展和教师的专业发展。“基于学校”、“通过学校”、“为了学校”也可以宏观思维上概括“在教育中,通过教育、为了教育”,还可以从微观层面上概括为“在情境中(日常教学中),通过我们(师生),为了我们”。有人说校本行动研究宣告了真正意义上的“草根化”教育研究的开启。它就像草根一样,扎根于学校自身生存与发展的“土壤”,具有自身鲜明特征的“本土化”,“本校化”的研究,虽然很普通,却具有非凡的扎根能力和旺盛的生命力。
由于校本行动研究强调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就是行动研究的过程,所以,“问题解决”成为校本行动研究的基本途径之一,它解决教师的提问方式,改变以往把专家的假设作为自己研究问题的方式。在提出问题或解决问题时,教师个人的经验有限,往往需要与其他教师和校外、研究者“合作”,所以,“合作研究”成为行动研究的基本途径之二。在解决问题之后,教师需要将问题的提出和解决的整个过程叙述出来,这种叙述方式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理论写作,所以,“叙事研究”成为行动研究的基本途径之三,它改变教师的写作方式和成果的表达方式。
校本行动研究既不同于传统的“正规的教育研究”,又不得不使用必要的科学的方法,参与行动研究的教师既要反思此时此地的教育实践,又不得不经常地返回历史,学会与研究者对话进而阅读和制作适当的理论文本。它的真正落实具有一定的难度,但它的“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取向和颇具生命力的“草根化”特征无疑是克服教育科研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流弊,跨越理论与实践鸿沟的有效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