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教学之窗

浅论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来源: 发布时间:2016-09-05 浏览次数: 【字体:

一、传统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缺失和忽视

“现代课程理论,因为受到系统分析的影响,把学生的培养视为机器生产的输入和输出过程,其结果是造成了人格的分裂,或导致非人性化,而不是促进其自主性的发展。”克里巴德对“现代课程理论”的批判不仅命中了当时课程理论的要害,而且也命中了今天我国课程理论和课程实践的要害。这使我们不得不重新回过头去反思,我们的课程理论和课程实践与“育人”这一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否合拍?依靠现行的课程体系及现行的课程教学是否真的能培养出我们所期望的人才?仔细分析一下过去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和教学方法,我们就会发现,这种关系的基本特征就是讲解。这一关系包括讲解主体(教师)和耐心的倾听客体(学生)。尽管我们并不认为讲解必然导致“灌输”,但是在“知识中心论”的课程价值观的导引之下,在应试教育的压迫之下,现行的讲解式教育又的确难以摆脱“灌输”的窠臼。在这种情况之下,学生的主体性遭到忽视与遮蔽似不可避免。灌输在本质上意味着压迫,意味着对学生作为活生生的人的个性、情感世界的漠视,也意味着对学生主体性的放逐。在巴西学者保罗.弗莱雷看来,灌输式教育通过如下态度和做法激化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矛盾:1.教师教,学生被教;2.教师无所不知,学生一无所知;3.教师思考,学生被考虑;4.教师讲,学生听----温顺地听;5.教师制定纪律,学生遵守纪律;6.教师做出选择并将选择强加于学生,学生惟命是从;7.教师做出行动,学生则幻想通过教师的行动而行动;8.教师选择学习内容,学生(没人征求其意见)适应学习内容;9.教师把自己作为学生自由的对立面而建立起来的专业权威与知识权威混为一谈;10.教师是学习过程的主体,而学生只纯粹是客体。

可以看出,保罗.弗莱雷在30年前对灌输式教育的概括,事实上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我国“课堂生活”的基本概貌。如果我们对此缺乏深刻的反思和直面教育现实的勇气,那么教育的堕落将不可避免。在教育教学理论研究中,我们一般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概括为“主导与主体”的关系。但在现实的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是通过剥夺学生主体地位的手段来塑造自己的权威,表现出“主导”对“主体”的压制。而这种行为不仅没有为教师带来预期的主体性提升,反而造成自身主体地位畸变。因为,不是通过自己的主体能力、不是通过由学生认可而产生的个人权威,而是仅仅通过制度性权威来确证自己的主体性,这本身就意味着教师主体性的贫乏和畸变。事实上,当教师只是充当着课程阐释者的角色,不得不将由考试、升学率等外部强加的压力转嫁给学生时,所谓教师的主体性只不过是一种虚假的承诺而已。那么在教育理论和实践中颇受关注的“减负”问题,其结果就可想而知了。

课程教学离不开知识,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据此夸大知识的价值,甚至将知识凌驾于学习之上,这无疑是--种目的与手段的倒置。马克思曾说过:“动物是和它的生命活动直接同一的。它没有自己和自己的生命活动之间的区别,它就是这种生命活动。人则把自己的生活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正是由于这一点,……他的活动才是自由的活动。”如此看来,所谓主体性教育,实际上是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学生主体性的教育,而非赐予学生主体性的教育,这是一切以发展学生主体性为宗旨的教育活动首先必须明晰的问题。明确了这一点,在实施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致力于将学生主体性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二、在课堂教学中发展学生的主体性

“离开了探究,离开了实践,一个人不可能成为真正的人。”学生作为教学实践活动的主体,其主体性的发展必须在探究与实践中实现。而这种探究与实践必须是一种自由且自觉的过程。它不能被“给予”,正如“德国教师的教师”第斯多惠所说:“谁要享有发展,必须用自己内部的活动和努力来获得。”而杜威则更明确地指出:“教育并不是一种‘告诉’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主动的和建设性的过程。”与此相适应,学生作为主体在课程中发展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一个自主建构的过程。因此,重要的不是告知学生什么,而是真正将教学活动建设成一种学生主动探索和创造的活动,使学生在对知识的理解、对活动过程的体验中获得主体性的提升,体验成长的意义。

(一)让学生在自己的独立探索中发展主体性

学生所面对的是一个对于师生而言都没有预设答案的课题。因此,学生在探索研究中的每一点进步,都体现着学生的思维向一个未知领域的深入;学生的每一点收获,都是学生创造性活动的结晶。在这样一种探索性活动中,学生真正摆脱了来自教师和教材的双重禁锢,这使得学生能够真正地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而发展自我,提升自我,成长自我,渴望独立,要求独立,这也是人所共有的基本追求。学生在教育中成长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获取知识、发展自我、不断走向独立的过程,也正是一个由脆弱走向坚强、由幼稚走向成熟的过程。如在政治课教学中,我们就可以充分地给予学生独立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中独立探索。在预习阶段,要求全体同学根据老师的提示,课前自学教材。要求学生预习时要做到:(1)了解课文的知识体系;(2)阅读框题的基本观点,了解基本观点和原理的主要内容;(3)阅读基本观点找阐述论据;(4)记下在阅读过程中的问题。通过让学生参与对教材的阅读分析,给学生一个动脑、动口、动手的机会,使学生对教材的内容和知识体系有个大概的了解,也有利于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课堂教学中还可以让学生参与问题的讨论与研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质疑,并且组织学生讨论、研究等等。只要我们多一点思考,多想一些办法,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是不难做到的。

(二)让学生在师生的真诚的对话中发展主体性

课堂应该是一种师生“同在”、师生“同往”的课堂。因此,反对任何形式的压制、奴役,同时,也要扬弃教师“独白”、“表演”式的教育教学方式,致力于在课堂中建构一种对话式的师生交往关系,并通过此来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所谓教育中的“对话”,是指教育与受教育者以语言等符号为中介而进行的精神上的双向交流、理解和沟通。这意味着教师和学生作为对话的双方,不仅有语言层面上的你问我答,而且有思想上的碰撞、情感上的共鸣和经验上的共识。因此,对于师生双方而言,对话不仅是一种表达与倾听的教学方式,而且是一种教学情境,在更深层意义上理解,它将成为师生在教学情境中的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而这种生活方式的核心要素就是建构一种“我----你”型师生关系。“我----你”型师生关系扬弃了“我----它”型师生关系中的对象性思维方式,教师不再将学生看成是可以任意改造、培育的客体,他承认并尊重学生作为主体的独特性与独立性,让学生在独立把握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成长起来。“当教师把学生当成独立的个体看待,以一种平等友好的姿态出现在学生中间,教师就获得了一份信任、一份友谊,学生也流露出一种自信、一种欣喜,师生关系则表现为一种融洽、一种和谐。”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双方都是作为活生生的人投入课程,共同“卷入”真实的探究活动中。这使得学生和教师课堂上的对话更加真实,也更加真诚。同时,师生双方真诚地交换意见,实现知识、经验和意义的共享,这样的教学所带来的就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重要的是主体人的生成。

不少学者认为,主体性是指主体在同客体相互作用时由本身一定的素质结构所产生的功能表现,它集中体现了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有学者认为,人的主体性包括三层内容:一是把自然生存条件置于自已的控制之下,做自然的主人;二是把社会和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置于自已的控制之下,做社会的主人;三是把自已的言行置于自己理智的控制之下,做自已本身的主人。有学者认为,就教育领域来说,人的主体性主要是指学生的主体性,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学生自我发展过程中的主体性,是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需要调动、培育和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自为性和参与性,包括具有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能力的特性,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因的主要部分;二是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主体性,这是通过教育要使学生逐渐具备的社会发展过程中能独立自主地发挥能动作用,从而成为社会发展主体的人的主体性,是教育的重要内容、任务和目的。我认为这些观点都是很有道理的。主体性不仅是学生成长的极其重要的内在根据,而且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核心、目的,主体性水平的高低应该是人的发展水平的根本尺度,是衡量教育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也应该是衡量一个社会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志。

因此,在我们的教育实践中,通过种种方式方法进行的充分调动和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培育和提高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从而成为教有教学活动中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主体,进而成为未来社会发展中具有独立性、主动性、社会适应性和创造性的社会实践主体的主体性教育,应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不可或缺的重大任务和目的,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的核心、基础和前提,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得以实现的现实化道路,同时也是符合“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的哲学道理的。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