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德育天地

从石榴映射文明

来源: 发布时间:2014-09-22 浏览次数: 【字体:

心理学上有一种“硕果效应”,就是指往往对于一颗结满果实的树,人们总会理所当然地摘下几颗果实。但是,在我们一中校园,对于这些压弯枝头的石榴,我们每天上学、放学都从它们身边经过,却鲜由此事发生。与其说这是“仓禀实而知礼节”,不如说这来源于同学们内心的文明自觉。

“文明自觉”的缺失,在我们当今社会尤为凸显。学文的同学都知道,文化来源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文化活动。有些人总是愿意给许多不文明现象加上“中国式”的前缀,从“中国式的过马路”到“中国式的排队”,在我看来,不是这些不文明现象仅中国独有,而是因为中国社会缺少一种文明的社会风气,缺少文明的舆论导向,缺少内心深处的“文明自觉”。 近年来,社会风气日下,见义勇为变成了见死不救,助人为乐变成了畏缩不前,感恩回报变成了恩将仇报。这种现象的出现,是社会大环境造成的,但追根溯源,还是我们的教育造成的。所以有人说:“只重智力不重道德文明的教育是‘舍本逐末’。” 文明是为了个人更好的自由和公众更多的自由而建立起来的制度,是公共的,是集体的。

人们都说胜利一中的学生优秀,这份优秀绝不仅仅是每年不断增加根本停不下来的一本上线人数,也绝不仅仅是连续三年最多的清华北大的人数,更重要的是从这里走出去的每一名诚达学子,懂得感恩与奉献,懂得道德与文明。在我看来,一中最大的成功不是建成一座超级中学,而是将这种文明,通过教育一个孩子,去影响一个家庭,进而带动整个社会。

周国平说:“从某种程度上讲,青年人的精神面貌反映了这个社会的未来。”在一中校园,我们排队而不是哄抢,我们路不拾遗而不是见钱眼开,我们互相帮助而不是欺凌弱小,我们克己恕人而不是斤斤计较。同学们,当我们走出校门的那一刻起,请用你真正的行动回应“扶与不扶”的争论,用真正的行动来回应“文明的沦丧”的可笑谬论,用你真正的行动来彰显一中学子的文明素养,更重要的是,还有中国社会的未来。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