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国学经典
品读国学经典
高2013级7班 姜中慧
时光如看不清的林中响箭,岁月如抓不住的指间青泓,穿越历史风云,谁还记得,我们的祖先用血泪写下的虔诚的文字和不朽的诗篇;纵观现代社会,谁又想起失落的母语和国学经典?
是时候了,来平静内心的波澜,仔细打量国学的面庞,寻找国学双目中凝聚着的文化精髓。指尖于铅色的文字上掠过,我仿佛看到了当年喊杀声中的火光冲天与金戈铁马。他,辛弃疾,曾经历过“沙场秋点兵”的荣光,也经历过“八百里分麾下灸”的豪情,如今却只能把吴钩看了,拍遍栏杆亦枉然。他自伤“可怜白发生”,他感叹“风火扬州路”,他时刻念着“可怜无数山”,可昏庸腐朽的南宋朝廷却不给他报国的机会,“红中翠袖,搵英雄泪”。通过他的文字,我看到了铁与血的争鸣,看到为国殒身不恤却壮志难酬的英雄之泪,看到了和
稼轩相似的无数爱国之士为国付出的志与情。
每当看到他的文字,耳边总回荡着那铿锵有力的话语:真正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在那个国人早已麻木的风雨如晦的时代,鲁迅弃医从文,用笔杆做刀枪,为的是唤醒执迷的国人,寻找救国之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如今再品读鲁迅的作品,烙印在我们心中的是在饱经忧患后仍坚持抗争的不屈不挠,以及不惮苦难仍要救国的勇毅。
于一盏灯下静坐,品读国学的遗篇,寻找充满爱国热忱的心的搏动之音。
国学经典的精髓还在于它能让我们勇敢的面对人生,无论艰难险阻,它教会我们如何成为一个真正的不卑不亢的“人”。
静静地品读国学经典,从中感悟到的是人性的至纯,是心灵的超脱与不羁。“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中记述的那些淳朴的民风,纯粹的情爱,仅是只言片语,便是对奔走在大都市中人们干涸心灵的最好滋养。而那在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也是调适生活的一剂良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老庄之道教会我们看得透,放得下。“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有时人需要一种短暂的自我放逐,面对无尽的自然万物,或是发出叹问,或是像陶公一样种豆南山,采菊东蓠,悠然于天地之间,欲辩已忘言。
王国维曾说过人生的三境界:一为“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二为“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三为“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我想,国学便是引领我们走过这三重境界的引路人,它让我们有了从自我到家国的改变,指引我们从有我之境到无我之境,蓦然回首,我们会发现自己已从无知变为有知,从幼稚变得成熟,逐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