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效应与班级管理之四——心理加减法--先抑后扬
在食堂打饭,食堂师傅往你碗里打一满勺菜,觉得给多了,马上又从碗中往外拨出一点,这时你心里老大不高兴,暗骂师傅小气;反过来,如果师傅先往你碗里打一小勺,再往碗里添加一点儿,这时你心中充满谢意。其实,两种情况下你得到的菜总量一样,心理感觉却不相同。
这就是奇妙的心理加减法,它不是数学中的加减法,严格的服从可逆原则,3+1不一定等于5-1。人的心理总有那么一种倾向,习惯得到,而不习惯失去,这并非是所谓的自私,这只是千百年来人们为适应生存而沉淀的一种文化。就象一个英语的笑话:
一个吝啬鬼掉入水中,大呼“救命”,来了一人过来援助,对他说:“Please give me your hand!”此人一听要给(give)自己的手,死活不肯,后来援助的人只好改成“Please take my hand.”吝啬鬼此时听到的是“take”才接受。
我和女儿打牌,我不想打,她总是緾着,我就说:“打一盘吧。”她说:“两盘!”我心里窃喜。
心理加减法对教育的启示:先抑后扬,先夺后予。
鲁迅说:“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窗了。没有更激烈的主张,他们总连平和的改革也不肯行。那时白话文之得以通行,就因为有废掉中国字而用罗马字母的议论的缘故。”
布置作业时先给学生比平时多的题目,等学生有所反应的时候,装出让步的姿态说:“那这样吧,你们可以选做里面的一些题目。”这样,学生不仅不会埋怨作业比较多,反而感觉是老师理解他们的学习压力,作业的效率也没有降低。
比如对于网瘾,先提出终止接触电脑的要求,反应强烈后,可以装作勉强让步,同意周末晚,但不能通宵,然后逐步取消。
但批评要掌握分寸,使批评能被学生所接受。要在批评中给予学生改正错误的希望,使他相信自己能够按照教师的指导一步一步地完善自己。如果批评学生过频或过重,超过了学生的承受能力,让学生丧失了自信,进而破罐子破摔。因此,我们在批评时要做到恰到好处,让受教育者看到希望,找到路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