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德育天地

他山之石二 用善意揣度孩子

来源: 发布时间:2016-04-08 浏览次数: 【字体:

昨日课前在休息室聊天,Z老师跟几个同事说起我的一个特点:总把学生往好的方面想。她说:“杨大多数时候的说法我都赞成,唯有一次不能接受。那是带2012届高三学生的时候,有位英语老师发现放在休息室里的试卷被学生动过,留下了明显的痕迹。老师们都很愤慨,杨却说,这是学生在提醒老师要将试卷收好,不能放在学生能轻易碰触的地方。”

我想,“用人用其长,教人指其短”,这是很正常的,为人师或为人父母都“是非分明”,指出缺点,批评教育,无疑能利于孩子的进步;所以,当发现学生动过试卷,首先考虑要教训学生,这是很正常而且也是正确的。可是,我的基本观点是,在类似“事故”发生时,一个人首先要考虑自己的责任,而不是先将自己置于道德的高地上,去指人之短。这正如用过竹梯子的人,首先考虑自己有责任避免他人被竖立的梯子砸到一样。孩子们是被允许进入教师休息室的,或问疑或交作业,他看到试卷,动了它们,且不论主观故意如何,客观上起到了提醒我们的作用,那么我们就不妨以善意揣度孩子;这样,我们既可以有所为以避免再发生此类问题,又不必生气伤身,更重要的是——

把学生当成君子,这样才有可能塑之为君子;没有确凿的证据,绝不做“有罪推定”。

此时旁边的N老师问我,在孩子面前“把学生当成君子”当然对,但我们私下讨论也要这样吗?

我说,我是要追求内外一致,始终如此的。这样学生才相信你真的把他当君子,这样才真的向君子方向发展,而不成为“两面人”。

更何况,在孟子一脉儒家看来,孩子内心的真善,往往是多于成人的;所以,成人对他们的怀疑曲解,常常倒逼得他们失去了原本纯真的美善。

高中生如此,初中的小孩子,亦然。

我想起九年前的一个开学初的日子,我带初中,邻班的班主任S老师,在发本子时发生了短缺,她生气地质问,那个同学多拿了本子;无人应答,S老师很生气,当时以较重的语气批评了孩子们。其实,S老师是个很善良的年轻人,但孩子与家长们却因为这件事反感她,觉得她不可以对孩子“有罪推定”。这件事上,我假设真有孩子多拿了本子,或者是不小心的,或者是对初中的本子感到很新鲜,再或者,真的是有较强的占有欲吧,当老师将这种行为指做“偷窃”时,他敢把本子还出来么?而如果教师反思自己在组织发本子这件事上自己的责任,就会发现若自己组织得更细致严谨,就不会发生此类事故了。而将“偷窃”之类罪责加给学生时,他的心灵所受的负面影响却是深远的。这是心理学常识,我不复赘言。

其实,为人父母师长,要跟孩子良性互动,善意揣度孩子的心,既是对孩子的善导,也是让我们自己保持赤子之心的一个办法。

可能有人觉得我这样的心理太实诚太单纯,难免被人骗;而对我而言,正是明了世间有太多的虚伪欺诈阴险,才要努力想法子给自己、也给别人(尤其是孩子)以向善的通道。

我臆测,在女教师中,像我一样通读过李宗吾先生《厚黑学》和柏杨《丑陋的中国人》之类书籍的,应该不多。对于古来政客的伎俩,对于现世人情世故中种种不堪,我自以为知之不浅。但正因为知晓人性之恶端太易肆行,故而要想法子去让美善有生长的空间。

在历来士人动辄以“性本善”为念,造礼教以治人而成了民族沉疴时,像李宗吾、鲁迅、柏杨之类,“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揣测中国人”的知识者,是敢于揭开丑陋劣根的启蒙者,是值得世人报以极大尊重的;但在今日,在你我小小的世界里,甚至连孩子也认定“物欲横流”“人心叵测”时,与人为善,让身边的点滴善意被肯定,却是我更愿意做的事。(当然或许因我是女子,怕自己担负不起直面诸恶而在心底沉沉积压的重荷。)况且即便是鲁迅先生,对孩子,也绝不恶意揣度,倒要写出《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这样的文章来要成人自省。善解并善导,是鲁迅先生做父亲的智慧,也是平庸如我辈可以学的。

常有人羡慕地夸我“阳光快乐”,或许,正源于“善意度人”的心态吧!真的祈愿朋友们都能把心放飞在阳光里……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