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德育天地

国旗下讲话之五--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

来源:初中教导处 发布时间:2016-05-19 浏览次数: 【字体:

当我们点数四季更替,记录成长历程时,是否察觉时光匆匆,如白驹过隙?当我们乘着人生的列车,急速向前奔跑时,是否感慨生命短促,堪比似水流年?幸而有它——书,引领我们超越了时空的距离,为我们打开了一幅幅历史的风云画卷。

他是一位生命的智者,一位渊博的大师。我庆幸我们的人生能和他相遇。德国文学家歌德曾说:“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人对话”。是的,读书可以开拓视野、启迪思维、点燃思想的火花。读历史,让我们知悉社会的变迁、民族的盛衰;读传记,让我们学习名人身处逆境仍奋发图强、振作自己的志气;读小说,启迪我们的智慧,增加我们的阅历;读诗词,陶冶我们的情操,点燃我们实现理想的希望之火。

充实而有意义的人生应该伴随着一路书香,读书应该成为每个人生命的需要,成为我们的一种习惯。然而,据调查:世界各国年平均阅读量,日本人为4本,韩国人为7本,法国人为11本,中国人为0.7本。超过半数的国人一年也读不了一本书,全国有阅读“习惯”的人大概只占5%,且每人每年平均阅读量只有4.5本,远低于犹太人的64本,英国人55本和美国的50本。这是多么让人胆战心惊的数据啊!

纵观历史长河,我们中华民族不也是一个酷爱读书的民族吗?唐代刘禹锡的诗句数间茅屋闲临水,一盏秋灯夜读书,让人感受到阅读时的闲适与宁静。“青灯有味似儿时”,是南宋陆放翁对童年读书情景的追念。至于流传千古的“凿壁偷光”“囊萤映雪”等典故,“头悬梁,锥刺股”式的苦读,那种对书的迷恋更是让人心生敬畏。回溯以往,再看当下,长此以往我们将拿什么来立足于世界之林呢?作为祖国未来的同学们不该陷入沉思吗?一个不爱读书的社会是人文精神缺失的社会,一个不愿读书的民族是创造力贫乏的民族。只有崇尚读书,才能让民族的发展保持生命的活力。

同学们,读书吧!让浓浓的书香飘溢在我们的校园,让读书习惯伴随着我们,让我们捧起书本,与书为友,与经典为友,点燃读书的激情,在书香中成长、在书香中成人、在书香中成才,让读书成为伴随我们一生的好习惯吧!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