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德育天地

重德育 倡孝道

来源:初中教导处 发布时间:2016-12-21 浏览次数: 【字体: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受到历代中国人的高度崇尚,在人的思想道德形成上起到了起始和基础作用。因此,加强孝德教育关系到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传承孝德文化,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民族精神的弘扬和民族性格的塑造,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提高思想认识,探究孝德教育的内涵

    “孝”是立身之本。孝是“立人之本”、“人伦之本”。在古代,“孝”被看作是国家民族最根本的立国精神。子女生下来后,最先接触的人际关系是父母,最先从父母那里感受到人间的爱,这种爱必然培养并生发出子女对父母以及通过他们对人类的爱。孝的本质是一种爱与敬的情感与行为,是一切道德之本源。古代十三经的基础是《孝经》。

  孝是美德之首。“孝”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传统道德的根本和核心,就在于它蕴涵了中华传统伦理的基本精神,即仁、义、礼和所体现的整体主义、利他主义和追求协调和睦的价值取向。传统孝道中重视人伦关系,崇尚人伦和谐的道德传统,促进了良风美俗的形成。孔子的思想中,孝是一个明显的主题。他认为年轻人首先孝,方可谈志向和美德。

  “孝”是培育爱国主义精神的情感基础。家和万事兴。“孝”意识是中华民族精神和凝聚力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的情感基础。人们由对父母、家庭的爱以及对祖国美丽国土、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爱的情感升华,必然构成报效祖国的行为基础。古来中国人视报效祖国如同追孝先祖,是人世间最大的孝义。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

当今社会,市场经济一日千里,但传统文化也在心痛地消逝中。孝道观念淡化,孝道教育弱化,人们道德素质出现了滑坡。在学生的学科质量大幅提高的同时,传统的孝德教育却出现“断层”,学生不知“孝悌”是什么,不知“忠信”、“仁爱”为何物。在社会上,损害老年人权益的事屡屡出现,不肯赡养父母,子女住高楼,父母住窝棚……

当前,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亟待从母体——传统的孝道文化中汲取营养,吸收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精髓,在现代教育理念中融入传统孝道文化作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工作平台,重新构建基本道德品质建设体系,探索精神文明建设新模式、新思路,培育尚德新公民。所以加强孝德教育,对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对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孝道教育,可以促进爱国守法的道德教育。在中国自古做官讲究清正廉洁,两袖清风;做人讲究光明磊落,不屈不挠。在国家面临外敌威胁入侵时,涌现出无数爱国志士,为国家为民族抛头颅,洒热血,是什么促使他们这样去做呢?是源发于“孝”的爱国精神。 “孝”是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是无数爱国志士献身的精神动力。

    二、加强孝德教育,可以营造团结友善的和谐环境。“孝”不仅是形成现代和谐人际关系的基础,也是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和安定的社会秩序的重要的精神支柱。中国社会的人际关系都是以孝道为基础而展开的,发自于人的仁爱之心,以礼为它的表现形式,始于爱父母,推及于兄弟之爱、宗族之爱、师友之爱、国家之爱。孝德教育就是要让每个学生做到能像爱自己父母那样爱人民、爱国家,长大后多尽责任,多做贡献,在这种道德教育下,以孝德扩展仁心,保持谦虚恭敬的态度对待他人,就可以逐步营造出团结友善的和谐环境,促进社会文明的建设。

   三、加强孝道教育,有助于完善学生人格。孝为入德之门,德为成事之本。人的优良品德由孝产生,一个要成就大事的人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良好的道德修养由孝道教化来培养。不教孝道,其它的品德便无从教起。因此,在学生中进行和加强孝德教育,对他们人格的自我完善无疑是十分必要的。孝道教育就其实质来说是塑造人格的教育,具有鲜明的普适性和时代性。在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孝道教育要顺应历史潮流,把孝德中的忠孝仁爱、谦和礼让、诚信守义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大力倡导爱国主义精神和强烈的社会责任心,培养学生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及自尊、自信、自立、自律等良好品质。

    四、加强孝德教育,可以帮助解决代沟隔阂的社会问题。代沟是一个社会问题,父母、老师、学校、社会为下一代付出了许多关爱,可得到的却是埋怨。而在我国古代,“孝”的教育发挥了重要的连接作用,“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在古人心目中,十分重视承前启后的责任和生命的整体性与连贯性,道德、宇宙、人生是一个一脉相承、物我契合的统一体系。而在现实生活中,有相当一些人伦理观念模糊,对父母缺乏孝道,对社会缺乏责任感,缺乏尊师意识,以我为中心,自私自利。针对这种现象,如果从孝道教育入手,强化学生对父母对国家的孝,就可以树立其社会责任心,消除代沟隔阂,成为有益于家庭、有益于社会、有益于国家建设的有用之才。

二、挖掘传统文化,构建孝德教育生长点

    中国古代的孝道教育源远流长,孝道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资产,对中华文化发展有其不可泯灭的贡献孝文化对中国历史影响的广泛性和深远性。《尚书》记载了距今四千多年前尧舜时期的一些关于孝道的主张,即“奉先思孝,接下思恭,视远惟明,听德惟聪”,要求对待先人应该坚持孝道。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作为一部诗歌形式的文学作品中,“孝”字的出现大约有18次之多,表现了西周时期和东周早期社会各阶层的人们对于孝道的极度重视。传统孝道伦理,从周公到孔子、曾子、孟子,经过了初生,成熟和完善阶段。从秦汉后二千多年里,史学家、文学家、诗人等先哲圣贤,无不对“孝”多有论述。《尚书•尧典》:“克谐以孝”;《论语、里仁》:“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诗经》曰:“孝文不匮,永锡尔类”;《中庸》:“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大学》:“孝者,所以事君”。等等这些典籍对孝道阐述很多,但归结到一点:敬尊长。实施孝道教育的教材很多,历朝历代都有补充。《孝经》说,孝是“德之本也,天之经也,地之义也”。 《孝经》是孝论智慧的集大成者。  其中,以元代郭居敬撰辑的二十四孝最为典型,影响也最大,成为孝道教育的典范。

    传统孝德在中国传统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发挥过至深至远的历史性作用。今天的中国是由过去中国发展变革而来的,家庭、亲情关系依然十分重要,因此孝德仍然有其存在的现实意义和天然基础。具体可从两个方面切入:感恩图报,孝亲敬长。传统孝德主张“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孟子·离娄上》),“孝之至,莫大于尊亲”(《孟子·万章上》)。这些至理名言,在今天仍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在孝德教育活动中,让学生懂得感恩报恩。感恩报恩是做人的起码修养,亦应是人类社会放之四海皆准的道德准则。引导学生应满怀对父母的尊重之心,尊重父母的感情和为养育自己所付出的艰辛劳动,从而内化为发奋努力、立志成才的动力,以进取向上的人生姿态与良好成绩来回报父母;也只有学有所成,将来才有能力赡养父母。孝亲,既是我们的法律义务,更是我们的道德责任,不仅要有物质供养,更要有精神关爱和心灵抚慰。孝然后方可悌,社会可宁。

   古人云:“道德乃人之本,孝为德之先”。 以敬养为核心的“孝道”,是中华传统道德的宝贵财产。“孝者德为本”的古训千百年来,在调节代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保持社会稳定、促进人类幸福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们认为在当代少年儿童中开展孝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和紧迫的。孝德教育是实现学生道德社会化的前提和基础,可以培养学生运动的敬爱、仁爱、忠爱之心,奠定人的道德素养,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家庭代际关系。           

二、抓住教育良机,构建孝德教育切入点

   随着独生子女政策的推行,中国正迅速进入老龄社会,培养一代人的孝心,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同时,加强孝德教育有其必要性和紧迫性。看看我们周围,有条件的家庭都会养猫养狗,主人要保证它们的营养均衡,就医美容都有。如果将宠物换成父母,很多人脸色大变。很多上了年纪的父母还不如宠物呢!通过开展孝德教育,让学生推己及人,从自己的父母做起,知他人之恩、社会之恩、国家之恩,切实增强回报社会的主动性和责任感。

三、丰富教育内容,构架孝德教育的着力点

   突出感恩主题,有的放矢选择“孝德”教育的内容。具体来说,在道德观念上,教育学生懂得父母对子女有养育之恩,知道古今孝亲敬长的嘉言懿行等方面的内容;在道德情感上,教育学生对父母的养育怀有感激之情,知道父母的生日、爱好以及身体和工作情况,要爱父母,关心体贴父母,理解父母的心意等内容;在道德行为上,培养训练学生对父母说话要恭敬,尊敬自己和别人的父母,接受父母的教导,不过分依赖父母,坚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动分担父母的辛劳等内容。归纳起来讲,就是要使学生知恩、感恩、报恩,懂得孝敬父母、回报父母,使其知恩于心,报恩于行。

   给父母长辈写一封感恩信,承包一项家务劳动,为父母做一天饭,为父母长辈洗一次脚或剪一次指甲,与父母说一说知心话。在假日,春节期间可给学生布置“过中国年”作业,增进亲情和友谊;“三八”妇女节布置爱心家庭作业,开展为父母做事、给父母送礼物等活动,体现对父母的爱和感激之情。此外,“算一算亲情帐、感知父母恩”的主题班会,也可让学生体会和感激父母的艰辛和不易;举办“我和妈妈的故事”演讲比赛,母子互动,用学生自己的事教育学生自己,让孝敬父母、感念亲恩具体化、实在化。

   “‘百善孝为先’,亲身体验,让孩子们要为父母感恩的活动中得到教育,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上播下感恩的种子,让他们理解感激父母、老师、朋友的帮助,并努力给别人以帮助,深怀感恩之心,好好学习,回报父母、社会。”诗人但丁说过: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在品德形成中,重视自己的活动,通过亲身实践启发自觉认识,形成自觉行为,才能达到真正的教育效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道德责任感,为培养学生的良好的道德品质奠基。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创新德育工作,整合教育资源,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孝”开始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