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善孝为先
高二(17班 唐雨竹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万恶淫为源。 常存仁孝心,则天下凡不可为者,皆不忍为。”孝,作为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流传至今,如果一个人无法孝敬自己的父母,即使做再多的好事也于事无补。所以,立志必先立身,立身则从孝开始。
《左传》言:“ 孝,礼之始也。”且不说身为天子却亲尝汤药的汉文帝,且不说年仅九岁就扇枕温衾的黄香,单说这家庭败落却不忘孝母的郭巨,他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供养母亲,对母极孝。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的母亲非常疼爱孙子,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兼养孩子。从此,郭巨不仅过上了好日子,而且“孝顺”的美名传遍天下。
太史公曰:“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司马迁继承父亲遗志,“网罗天下放佚旧闻”忍受宫刑后仍不放弃,坚守着上古流传下来的“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官精神,“刚直不阿,留将正气冲霄汉;忧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这才有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太史公书》流传后世。
仍然还记得多年前的一个公益广告:四岁的孩子在看到妈妈给奶奶洗脚后也端了一盆水给妈妈洗脚。孩子稚嫩的脸庞和费劲端水的背影不知感动了多少人。然而现在故事却变成了这样:学校给孩子布置作业给父母洗脚,孩子却让父亲洗过一遍之后自己再洗。同样都是洗脚,一个小小的孝的体现,放到现在,对比差别之明显让我痛心。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因为时代的发展?因为人性的缺失?这个问题没有一个具体的答案。其实孝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只不过现实太纷乱,太忙碌,以至于我们孝心被蒙上了时间的尘埃。许多人认为养老院不好,担心父母受委屈,但你可曾想过,独留老人一个人在家里就不是受委屈了吗?老话说的没错,常回家看看。别让“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剧一幕幕重现。
正如毕淑敏所说:“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与生命交接处的链条,一旦断裂永无连接。”百善孝为先,勿忘父母念,不如即刻起,孝心传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