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德育天地

文明伴我成长

来源: 发布时间:2017-10-19 浏览次数: 【字体:

说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很多同学可能张口就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但其中真正的含义大家能够理解吗?今天我就从其中的一条“文明”与大家共同研读一下。

    中华民族素来是一个温文尔雅、谦恭礼让的文明礼仪之邦,华夏儿女的举手投足,一言一行,无不体现我们中国人的气质与素养。礼仪不仅是一个民族精神面貌和凝聚力的体现,对个人而言,也是体现一个人道德和修养的尺度。荀子云: “不学礼无以立,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文明礼仪是我们学习、生活的根基,是我们健康成长的臂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曲阜孔府进行考察,在之后进行的专家学者座谈会上,总书记讲了这样两句话“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明确强调了道德建设在我们国家民族振兴当中的重要地位。我们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必须继承中华优秀传统美德。这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凝练成的道德准则。

   毛泽东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却始终尊敬自己的老师。1959年,毛泽东回到了阔别32年的故乡—韶山,请韶山的老人们吃饭。毛泽东亲自把老师让在首席,向他敬酒,表达自己对老师的敬意。毛泽东青年时代听过徐特立先生的课。当徐特立60寿辰时,他特意写信向徐老祝贺。信中说:“您是我20年前的先生,您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毛主席不忘恩师的美德,给我们做出了榜样。

   请不要认为文明礼仪只是伟人、名人才具备的道德素养,我们不但要有讲道德的大人物,更需要一群有道德的民众,因为一个社会的公共文明水平,可以折射出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一个人如果不遵守社会文明,小的会影响自身形象,大的会影响国家声誉。2013年,埃及一座有着3500年历史的卢克索神庙浮雕上被一个来自中国的男孩刻上了“某某某到此一游”的字样,当时有网友评论看见这一幕时的心情是“难过的无地自容”,我们博大精深的中国汉字居然以这样的方式出现在世界众人的面前,男孩的这一行为折射了很多我们的同龄人在文明修养方面的缺失,也令我们的祖国蒙羞。公共文明是社会意识的一种体现,而公共文明又是建立在个人的道德修养水平之上的。试想一下,如果有人不注重自身的文明修养,他会有良好的公共文明吗?不会!个人文明礼仪是根、是本。人要有良好的公共文明必须先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做起。鲁迅先生说过:“中国欲存争于天下,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立人”的意思便是要完善人的思想和文明修养。完善个人道德修养,便有了推进社会公共文明的基础。

     曾经有位记者在采访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时问道:“您是在哪所大学中获得重要知识的?”出人意料的是,这位白发苍苍的老者却说:“我是在幼儿园。”这个人一下子愣住了,接着问:“您在幼儿园学到了哪些最重要的东西呢?”这位科学家回答说:“我学会了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拿;学习用具摆放整齐;做错了事要表示自己的歉意;仔细观察大自然……”谁也没想到,在我们平时看起来最平常的行为习惯,却成就了这辉煌的事业,这位获奖者的一席话是多么的耐人寻味啊!成功与失败的最大分别,来自不同的习惯。好习惯是开启成功大门的钥匙,坏习惯则是一扇向失败敞开的门。那么,同学们,在你的生活中,你是否重视自己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呢?你能不能做一个遵守校纪班规的好学生呢?我们播下一个动作,就收获一个习惯;播下一个习惯,就收获一个品格;文明已被人们放在心里的一个重要位置,千万不要把文明行为习惯看作小事。每个人的举手投足之间都传递着丰富的文明信息,社会的全面进步不仅体现在物质的充足、技术的先进上,更需要陶冶完美的精神、高尚的人格。这就需要我们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礼仪基础上重建新的、体现时代要求的文明礼仪,让中国在成为经济强国的同时也成为新世纪的“礼仪之邦”!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让文明伴我成长。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