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科学精神 展现青春才智
1月8日,在北京隆重举行了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王泽山院士、侯云德院士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今天,我们的校园科技节圆满落幕之时,在表彰之前,我想先跟大家分享一下两位科学家的故事。
1935年,王泽山出生于吉林。小时候父亲经常悄悄提醒他,“你是中国人,你的国家是中国。”“不做亡国奴,就必须有强大国防。”父亲的话让王泽山从小就暗下决心。1954年的夏天,王泽山以第一志愿报考了哈军工,并成为班上唯一一名自愿学习火炸药的学生。
1996年,他发明的“低温感度发射装药与工艺技术”,时至今日,其材料工艺、弹道和长储等性能仍全面优于国外技术。远射程与模块发射装药是是火炮系统现代化的重要发展方向。这一世界性难题,虽经多年研究,但至今国际上未能完全解决其中的核心问题。已到退休年龄的王泽山偏要啃下这块“硬骨头”。经过20多年的钻研,他独创补偿装药理论和技术使我国火炮射程能够提高20%以上,弹道性能全面超过所有国家的同类火炮。
执着科研60余年,他不搞科研就会“犯瘾”;立志复兴中国火炸药,80多岁的他仍奋战在科研一线,一年一半时间在出差;和老伴约法两章,“我工作的时候,相互之间不打扰。遇到春节等长假,我们约定外出旅游。到了地方,她正常出去玩,我正常在房间工作。”刚领完奖,这个荣誉等身的“80后”老院士又立刻雄心勃勃向着新目标发起了冲击。
60多年时光飞逝,从翩翩少年到耄耋老人,王泽山强军报国的初心从未改变。
侯云德是谁?
201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名单公布后,对这位鲜少在媒体上露面的科学家,不少人都发出了好奇的一问。
同样的问题,60年前也被人问过。当时,前苏联《病毒学杂志》的编辑特意询问:“侯云德是谁?他是什么样的人物?他的论文怎么会发表这么多?”1958年侯云德到原苏联莫斯科苏联医学科学院病毒学研究所攻读副博士。留学期间,他日日在图书馆或者实验室“赖”到午夜才离开,在前苏联学习的3年半时间,发表了17篇学术论文,并在仙台病毒等研究上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最终直接越过副博士,被原苏联高等教育部破格授予医学科学博士学位。
回国后,侯云德成为了中国病毒学的开拓者。他成功研发了我国第一个基因工程多肽药物,随后相继研制出了9个基因工程产品新药证书。2003年,“非典”疫情在中国乃至全球迅速蔓延,全世界在“非典”疫情面前都很被动,侯云德和我国疾病防控专家们也快马加鞭地与病毒赛跑。面对连医护人员都难逃感染的危急状况,在“非典”肆虐北京的2003年4月当月,侯云德的α2b干扰素通过“绿色通道”进入临床实验,成了全国人民救命的护身符。侯云德成为了当之无愧的“中国干扰素之父”。
“非典”疫情后,在侯云德的带领下,我国建立了传染病防控综合技术平台。而后,无论是2013年流行的H7N9禽流感病毒、 2014年在全球扩散的中东呼吸道综合征、2015年以来盛行的埃博拉,还是2016年席卷世界的寨卡病毒,都未能对中国人的身体健康造成大规模影响。
侯云德曾作诗:双鬓添白发,我心情切切,愿将此一生,贡献四化业。道出了他从未改变的初心,从未动摇的决心。
马克思说:“科学绝不是一种自私自利的享乐,有幸能够致力于科学研究的人,首先应该拿自己的学识为人类服务。”我们举办校园科技节,便是希望同学们能从身边做起,学习科学家们敢于超越、精益求精的科学精神,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还有爱国奉献、无怨无悔的责任担当。
在本届的校园科技节中,也有很多同学善于发现身边的问题,耐心研究解决问题,静心总结形成成果,呈现出了许多精彩的作品,经过评选,高、初共有300多人次获得个人单项奖;高中共有18个班综合成绩突出,荣获本届科技节综合优胜班,他们是高一22.11.8.9.2.10.23.3.4.12,高二9.1.2.3.19.4.20.5。
希望同学们积极向获奖同学学习,从身边做起,善于发现、勇于创新;更要向令人尊敬的科研工作者们学习,在生活中在学习中,坚守信念、忠于祖国、乐于奉献、勇攀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