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德育天地

谈谈班主任的言传身教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0-06-29 浏览次数: 【字体:

教育是一个塑造人类灵魂的育人工程,面对21世纪的人类文明进步和社会发展,老师如何把知识更好地传授给学生,如何树立与时具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这是摆在大家面前的一个突出问题。如何提高教育管理中的工作艺术,更是值得我们所有的人去探讨。博大精深的教育理论虽为我们的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但其实践性、可操作性不是很强。那么,当我们班主任遇到学生素质不太高问题比较多的学生时,到底应该怎么做呢?结合近几年的班主任工作,我以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

教育心理学认为,中学生正处在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他们的可塑造性和可变性大,模仿性强,老师的言行举止对他们具有很强的示范性。行动上: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应率先垂范。古人云“身教重于言传”、“欲明人者自先明”,“动人以言者,其感不深;动人以行者,其应必速”等无不充分说明这一点。班主任若时时事都能事率先垂范,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去感召学生,同学们对其就会有亲近感就会有亲和力,亲其师信其道,愿意和班主任交心。

班主任与学生朝夕相处,其个人的政治素质、品德修养、思想作风、仪表举止、行为习惯等都为学生耳闻目睹,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成为学生效仿的榜样。孔子说得好: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可以想象,一个举止文明的班主任,一个公正无私的班主任,一个品德优秀的班主任,他本身就是活的教材。当学生面对这样的班主任时,他们首先是在班主任的面前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言行,其次是在班主任的面前自然流露出应有的举止,再次是在离开班主任的时候也能够主动约束自己的行为,最后则是将这种约束转化成为内在习惯。

二、用深情来感化学生

教育家赞可夫说过:就教育工作效果来说,很重要的一点要看师生之间的关系如何。虽然说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是教育的管理者,学生则是教育的被管理者,但在管理与被管理的过程中,要使学生乐于接受教育,还真不是件容易的事。中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点,确定了他们比较独立、早熟、喜欢思考、不太爱听教导,希望做一些能引起别人注意的事。对于这样的学生,表面上的泛泛而谈是起不了什么作用的。学生往往是装作在听,等离开了班主任的视线,又我行我素了。作为教育的管理者,我认为,班主任首先要做的就是与学生交心,与学生建立起深厚的感情,这是至关重要的。这样做可以缩短师生的心理距离,融洽师生关系。让学生信任你,你可以少走很多弯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只有当他信任你时,他才会愿意听你的教导。

作为班主任,应该发自内心地爱学生,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用真挚的情感温暖学生。当学生面对班主任时,他的第一反应是抗拒,他的潜台词是你又来教训我了。我们当班主任的可以从朋友的角度,告诉学生只是想帮他,帮他摆脱困境;从情感的角度,表示老师和他一样着急,一样担心。我们可以耐心地询问学生目前的学习、生活状况,有没有遇到什么难题,当这个错误发生时他的初衷是什么。要知道,学生为犯错而犯错的情况是极少的,很多时候他们有自己的出发点,有自己的思考,他们根本意识不到这件事情的结果会是这样的。当学生愿意把这一切告诉你时,你就成功了一半。随后你可以和他一起分析事情发生的前因后果,分析这其中他的对与错。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应时时让学生感受到不是他在接受老师的批评,而是作为一个朋友在帮他找原因,找教训,让他知道如果以后再遇到这样的事到底该如何考虑,如何处理。只要学生认定你是在为他考虑,为他着想,他就会很乐意地接受你的意见,而不再与你对立。例如:2004级我班有一名学生,活泼好动,控制力较差,有一次,该同学早上到校收缴作业时,因为教室内同学在不断的进入,教室的走廊比较拥挤,为了尽快把作业送到老师的手中,他踩着每一个学生的凳子跳到前面,把作业送到老师的办公室。但这件事情班委只是告诉我结果而没有过程,我当时非常生气,就把他叫到办公室询问原因,等他说明后,我是这样与他对话的:首先你的初衷是好的,为的是尽快将作业收缴送到老师的办公室,说明你是一个非常负责任的课代表,这一点老师非常满意,但是,你的具体实施过程却非常的不规范,本身是一个好事情,只是自己考虑问题不够细致,过程不够规范,却产生了许多负面的东西,你认为怎么处理?想想看?该学生低着头,小声说:“老师我知道了”,我说:“那就回教室吧”。可下午在每日一歌前,该同学自觉的站起来,不仅说明了原因,而且最后说:“早上我的做法是错误的,虽然有理由,但理由对于负面来说就微不足道了,请同学们原谅,对不起你们”。实际上,这就是对学生信任所产生的结果。

三、用知识来熏陶学生

班主任首先是以一名教师的角色,然后才是管理者的身份进入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孟子说:“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只有渊博的知识才能满足学生好奇的内心世界。渊博的知识能陶冶人的情操,充实人的精神生活。它是个人气质和内涵的具体表现。合理而完美的知识结构,既是班主任自身发展和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也是影响班主任工作效果的因素之一。班主任渊博的学识会在学生中产生一种精神动力和催人进取的压力。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知识的更新,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身负重任的 班主任 老师,更应该适应时代的要求,不仅要系统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理论和自己所任科目的专业知识,还要掌握广博的基础知识。更应具备观察能力、识别能力、组织能力、谈话能力、管理能力、协调能力、创造能力、调查研究能力、自我控制能力等等。只有这样,才 能完成 老师的基本职责,并且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让你广博的知识和丰富的阅历发挥作用,再凭借你的个人能力,使学生在与你交流的过程中,时时感受到知识的存在,感受到知识的无所不在。这是一种熏陶方式,即通过你的影响,让学生懂得知识的伟大,懂得知识的作用。这样做,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要想学生成为一个合格的人,仅仅靠课堂的知识传授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使学生学会怎样做人。

首先,要教学生做一个具有良好品德的人,而一个具有良好品德的人,是靠知识熏陶出来的。中外文化博大精深,我们只要激发出了他们的求知欲,他们的学习兴趣,学生们就会像海绵一样从知识的海洋中汲取营养。这种知识的积累不是一天两天能看出成效来的,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逐渐积累着的知识对个体品德的熏陶、修正更是一个艰巨的工程。

第二,要教学生做一个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人。想达到这一点,靠的也是知识的熏陶。中国自市场经济体制开始建立以来,原先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所存在的一系列深层矛盾一下子暴露出来。特别是人们的心态、价值取向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纷纷出现了。而现代中学教育是以人文为基础,以培养人的个性充分发展为特征的素质教育。所以,加强心理素质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实在是没有什么比心理健康更重要了。心理学家卡耐基曾说:一个人的事业成功百分之八十五取决于心理素质,百分之十五取决于智力水平。在人生的长河中,青春期是人生的黄金时期,也是人生中心理冲突最多的时期。如何增进心理健康呢?一是要求学生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掌握身心发展的规律,主动克服弱点。二是要求学生注重实践,主动解决心理上出现的问题。要做到第一点,就是要让学生多多阅读相关的书籍、文章,在个人的知识库里储备一些相关的心理知识,所谓未雨绸缪,先接受一下心理知识的熏陶当然是大有好处的。要做到第二点, 班主任 老师本人的知识又派上了大用场。当你的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你应该进入心理医生的角色,充分运用心理学知识为学生排忧解难,帮助学生拥有一个良好的心态是他们保持最佳学习状态的基础。
  由上看来,知识的熏陶是无处不在的,它可以使我们的学生健康地成长,长成一棵参天大树。

以上三点,是我当班主任的一些体会,写出来与大家探讨,不当之处请指正。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