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德育天地

我看三国之秋风五丈原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0-10-22 浏览次数: 【字体:

历史上的三国始于东汉末年,终于司马炎称帝时的西晋。三国的真是原貌似乎可见于诸如《三国志》,《二十四史》等正史中,罗贯中所著的《三国演义》以文学,虚拟的手法将那时的人物,时空演绎的令人眼花缭乱,惊心动魄,其中的人物——诸葛亮(孔明)是作者独具匠心,竭力塑造的一个极具传统正面色彩的灵魂人物。他形象中正,亭亭如华盖,直攻云汉,并无曲节,又兼具胸怀韬略,腹隐机谋,善晓兵理,但令人遗憾的是这么一个堪称完美的人物竟以令人扼腕的悲剧匆匆收场。是什么原因让其虽鞠躬尽力于二世却终至功败垂成呢?欲细究其源,需慢慢说来。

先说期未出道时的名气。桃园三结义后刘备领一支义军狼奔豕突,居无定所,屡战屡败,自得徐元直唾手智取新野,樊城后,将其视为神人,说:“天下高贤,无出先生右者。”然此时徐元直却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称其为“若得此人,无异周得吕望,汉得张良也。”“以吾观之……此人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以某比之,譬犹驽马并麒麟,寒鸦配鸾凤耳。”水镜先生也曾向刘备说:“伏龙(诸葛亮)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

再说出道时机。亮身处乱世,躬耕避祸于南阳,但天生奇才,务于精纯,独观其大略,其声名鹊起时并非空怀郁结,而欲乘时而动建功立业,但“凤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栖。”当确切掌握了关于刘备的诚意,动机,人品,及成功的可能性等相关信息后便“收拾琴书离陇亩”。其出征的火候把握可谓恰到好处。

三有远大的抱负及退身之计。

孔明接纳刘备后行隆中决策:

“将军(刘备)欲成霸业,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先取荆州为家后取西川,已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孔明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真万古之人不及也!后纵观其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的策略都是以联吴抗曹以来维持三足鼎立的局面而展开的,可见其计划的缜密和执行的坚决。但历史上“功高震主,鸟尽弓藏”的血的教训孔明肯定是烂熟于心的,遂于施展“经纬补天手”以前嘱庄中之人:“汝可躬耕于此,勿得荒芜田亩,待我成功之日,即当归隐。”

四具有精准的军事谋略。

“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是空明掌帅印后的两次佳作。此种战法一改以往猛冲硬打的战术格局,将一种轻巧的机谋注入到刘氏军事集团的指挥中枢,扭转了军事上的被动和盲动征服了关、张等一些高级将领,至于后来的“火烧赤壁”更是孔明用兵的大手笔,且不说其中令人叹为观止的“草船借箭”“借东风”等计谋,且就孔明智算华容道一招就令项羽欠了一个天大的人情,又放归了曹操,维持了即没的三足鼎立局面,客为主、计中有计。

五以兵养人心。

“兵者,诡道也”,兵是国之利器,用兵是政治的需要、南蛮孟获起兵十万造反,孔明将孟擒获未将其斩杀,而是通过七擒六纵后将其内心俘获,并“令永为洞主,所夺之地皆退还。孟获宗党及诸蛮兵,无不感戴,皆欣然跳跃而去。”此役展现了孔明用兵的至高境界。

以上所列五种情形,再加上孔明的经济,外交政策,可以说其几乎具有了最终成功的所需全部条件,但奈何天不作美,其虽一生竭力劳神,终因以下几种原因令天下英雄为唏嘘不已。

一、起兵的理论依据不足、

东汉末年“十常侍”乱政,弄权之臣,窥视神器,中央集权旁落,地方军阀割据,农民起义此起彼落,战祸不断,大汉气数已尽,更何况“天命不于常,惟归有德”,“汉道陵迟,世失其序”但孔明却以为“曹操阻兵残忍,戮杀主后,窃据神器”。同时“天命不可以不答,祖业不可以久替,四海不可以无主”,却看不到“顺天者逸,逆天者劳。”“数之所在,理不得而夺之;命之所在,人不得而强之。”按今天的唯物史观来看,是阻碍了历史的发展。

二、军事实力不足

即使是在三足鼎立之后的刘蜀军事黄金时期,虽有令人生畏的五虎上将,因其版图偏于一隅不过占有荆、益二州,反和孙吴不相上下,但曹魏战将千员,甲兵百万,和曹操比是在实力上从未占过上风,更何况等关、张、黄相继去世,马超也随即病死后军中可用之人之人只有老赵云、马谡、魏延、王平等,使用上可谓甚不顺手,及至到了后来的上方谷用兵之时,简直到了军事上的强弩之末状态。

三、用人不当

刘备生前曾劝解孔明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而孔明却被马谡的空洞理论所迷惑,让其屯守咽喉之地——街亭,等其地失守,蜀军进退失据时,悔之也是无补,还有且不说孔明的相面之术是否有科学依据,单就魏延的军事才干不能被发掘这一点上,孔明就犯了严重的错误,魏延身经百战,有勇有谋,甚有御敌之策,但始终被孔明当一般将领使用,当孔明屡次出兵祁山,采用虽谨慎但实则很困难的进兵之道时,魏延曾进言血取长安,当即被孔明否决,现经当代的军事史学家研究认为,魏延的战术构想是实用而可行的,但遗憾的是,魏延最终被逼上梁山,卒命于马岱刀下。

四、国力消耗过大

连年征战,国事衰微,民不堪言,加上战将损失过多,军事实力亦不如从前,令人难过的是吴蜀已多次交恶,而曹魏也没有被灭亡的迹象,有多名御史谏言皆说国力疲惫,不宜再用兵,国策应以休养生息为主,且有谯周等太史出奏:“臣夜观天象,北方旺气正盛,星曜倍明,未可图也。”谯周苦谏不从,孔明、意孤行,致使民负重赋,国力不济,之所以如此可能在于孔明虽然也看出时势变幻,其势亦不足以攻,但受先帝托孤,加上志向至此仍未实现,遂以强力而为吧。

《尚书》说兼弱攻昧,在那动荡不安,弱肉强食的年代,众多豪杰拥兵自重,权谋之士也进身其中,孔明便是其中极具典型的一位,但鉴于各种原因,他“始不垂翅”但“终未奋翼”其实在孔明出道之时,有另一奇人,司马徽,早已看出汉朝气数已尽,不可扶持,对于徐元直的推荐当即发表了看法:“元直欲去,自去便了,何又惹他(孔明)出来呕血呢?”最终孔明出来做事时,司马徽便断言:“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孔明结局也正如司马徽所言,累死于秋风瑟瑟的五丈原上。

三国之事,已过千年,孔明的成败是非也成为尘封往事,只留下那江风浩荡,洪波衮雪,白浪掀天的长江在默默诉说着那曾经有过的风流。高二〇〇九级七班侯筱雨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