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回响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一谈起《三国演义》,千百年前的三国纷争又会历历重现在人们眼前。人们实在太熟悉这本书了,犹其是书中蜀国的最终命运,更令许多人唏嘘不已。而对蜀中命运的转折起至关重要作用的街亭一战,更是成为千百年来后人争论的焦点。
街亭之战乃是诸葛亮初出歧山时发生的关键一战。刘备白帝城托孤后,刘禅继任蜀国皇帝。诸葛丞相为“报先帝而忠陛下”、“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在平定南蛮之乱后,初出歧山,征讨曹魏。蜀军首战初捷,魏帝急招前雍、凉军马司马懿引军迎战蜀军。此时的街亭乃咽喉要道,更是兵家必争之地。诸葛军师便令参军马谡带二万五千精兵驻守街亭,便是看国马的谡熟读兵书,深通谋略,又恐有失,派出多路军马严阵以待。马谡自恃素读兵法,自满倨傲,拒绝了部下的真知良谏,终致蜀军大败而归。若不是妙用空城之计,只怕蜀相诸葛亮也要被魏军擒住,更不必提直捣长安、灭魏兴汉了。经过精心筹备的首歧山便告败而归,成了诸葛这同人生中足以为羞的一次失败。
有人扼腕,有人叹息,也有人说:倘若不是马谡守街亭,那么诸葛亮初出歧山胜利的可能性极大,街亭若得守,便是立下了取长安第一功,再加上军师神机妙算,蜀军势如破竹,纵是直取长安亦未可知。于是人们摇头,惋惜蜀国失去了一次千载难逢的机会。
而在笔者看来,事情未必像人们想象得那么简单。
街亭一战,至关重要。如果说街亭失守是诸葛亮用人失当的话,那么派谁去才合适?对谁委以重任才能保证万无一失?此时恐怕谁也不能胆气豪壮地拍着胸脯打保票说:“就是我!”所以街亭一战看似巧合,深究起来却有许多可思可想之处。
话说天下公久必合,合久必分。自东汉末年以来,三国鼎立,硝烟四起,九州百姓早就盼望一个安定的和平时期。民心所向,一个大一统时代的到来自然是大势所趋了。所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历史终要将弱者淘汰,给强起者生存。而在魏、蜀、吴三国之间,又将是谁能傲视群雄,一统天下呢?此时的决定因素便在于国家的综合实力了。魏国端居国中,地大物博,人才广济,占有了中国北方绝大部分重要城市,自有一种王者的霸气;吴国久踞江南,经济繁荣,交通发达,虽带一袭灵秀之气,然而在南北朝之前,长江之南通常是无法引起统治者足够注意力的,故而也成不了大器;三国之中蜀国最弱,跻居四川一隅,虽然民殷国富,但地少人稀,无奈只得以攻为守,几进几退,蜀国元气大伤。在漫漫岁月中,历史最终将票投给了魏国。因此可以说,诸葛亮几次伐魏,莫不都是逆天行道。这里的“天”则是指历史和时代的潮流。明知不可而为之,蜀相的一片苦心虽昭然于天下,然而倒行逆施,终过不了历史这一关,免不了一牌心思终虚化。
因此,笔者认为,街亭之失不是偶然,而是,是必然在偶然中一个看似不经意的爆发。其根本原因,还是国力衰微在外事战争中的体现。纵使不是马谡守街亭,纵使街亭一关侥幸未失,其胜负之势仍是昭著显然。或许刘皇叔当年选取汉中作为自己的栖身之地,就是一个错误:汉中易守难攻,却也是因此偏远僻塞,区区一个寡民小国,如何容得下如此这般雄心壮志?不消几番折腾,便资财耗尽,人去房空,虽然百姓感激诸葛丞相恩泽于天下,然而单为一个“义”和一个“忠”便要耗尽百姓心血,其中的苦不堪言,不消说也理会得。在这一点上,诸葛丞相自私得不近人情,也无私得不近人情。
虽然道理上这样说,可感情上总是痛惜。再读《三国演义》,到诸葛亮病死于五丈原,每每心中一阵酸楚,不忍再读。合上书来,空余一声长叹。
2009级9班 王娟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