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敢说不敢说非常不敢说
现在社会中有孩子给自己的老爸论“哥们”,对于国家领导人也时常有“涛哥”、“宝宝”的称呼,这在旧社会是万万不可的。封建时代等级制度特别森严,人们说话、写文章 时遇到 君主或尊亲的名字都不能直接说出或写出,这叫做避讳。避讳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现象,大约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至清代更趋完密,民国成立后废除。
《公羊传·闵公元年》说:“《春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这是古代避讳的一条总原则。在这一原则指导下,便产生了避讳的方方面面:
一、避帝王。对当代帝王及本朝历代皇帝之名进行避讳,属于当时的“国讳”或“公讳”。如在刘秀时期,秀才被改成茂才;乾隆曾下诏门联中不许有五福临门四字,为的是避讳顺治帝福临之名。有时甚至还要避讳皇后之名,如吕后名雉,臣子们遇到雉要改称野鸡。即使是神,也有因避国讳而改名者。如佛教的观世音菩萨,就因避唐太宗李世民名讳,而省去“世”字,称为观音菩萨。汉文帝名叫刘恒,于是把奔月的恒娥改称为“嫦娥”。
二、讳长官。即下属要讳长官本人及其父祖的名讳。甚至一些骄横的官员严令手下及百姓要避其名讳。陆游编著的《老学庵笔记》记有一故事:一个叫田登的州官不准下属及州中百姓叫他的名字,也不准写他的名字,到了 正月十五 照例要放灯三天。写布告的小吏不敢写灯字,改为“本州依例放火三日”。由此便有了“只许州官放火,不准百姓点灯”的笑话。宋代的杨万里任监司,一次出巡察某州,州府的歌妓为他唱“贺新郎”词。其中有“万里云帆何日到”,杨万里听后马上插话说:“万里昨日到”。这使当地太守感到很狼狈,便下令将这位歌妓送往监狱。
三、避圣贤。主要指避至圣先师孔子和亚圣孟子的名讳,有的朝代也避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之名,有的还避周公之名,甚至有避老子之名的。比如孔夫子,名“孔丘”,北宋朝廷下命令,凡是读书读到“丘”字的时候,都应读成“某”字,同时还得用红笔在“丘”字上圈一个圈。清朝尤甚:凡是天下姓“丘”的,从此以后,都要加个耳字旁,改姓“邱”字,并且不许发音为“邱”,要读成“七”字。于是,天下姓“丘”的,从此改姓“邱”了。到了今天,有姓“丘”的,又有姓“邱”的,原因就是有的改了,有的又改回原来的“丘”字了。
四、避长辈。即避父母和祖父母之名,是全家的“家讳”或“私讳”。与别人交往时应避对方的长辈之讳,否则极为失礼。《礼记·曲礼上》说“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凡到他人家中,要先问其家人名讳。以免在交谈中,因犯讳而失礼。晋朝有个叫王忱的人,一天去看望桓玄,桓玄用酒招待他,王忱因为刚因过药忌冷酒,因此叫仆人去“温酒”,谁知桓玄听后突然大哭起来,原来他的父亲叫桓温,一听“温”字就要痛抽水流涕,王忱讨了个没趣,只好匆匆告辞。《红楼梦》中林黛玉之母叫贾敏,故林黛玉凡是遇到敏字都读成米或密。杜甫,父亲的名字叫“杜闲”,为了避“闲”字的讳,杜甫写了一辈子的诗,却没在诗中用过“闲”字。杜甫母名海棠,《杜集》中无海棠诗,不名母名也。又如苏轼祖父名“序”,即讳“序”字,所以苏洵、苏轼皆不给别人写“序”。碰到写“序”的地方,改成“引”字。袁德师因为父亲名高,便不吃糕这种食物;徐积父因为父亲名石,从来不用石器,不踩石子遇上非过不可的石桥,便让人背着他跑过去;北宋吕希纯因为父亲名公著,便不断著作郎;刘温搜因为父亲名岳,便终身不听音乐,不到嵩月、华山等五岳游玩;韦冀的父亲名乐,由于乐是个多音字,即可读作音乐的乐,又可读作快乐的乐,因此韦冀一生中不仅不听音乐,不游高山大岳,不饮酒做乐,甚至不参加可以使之“快乐”的活动,真是不可理喻。
古人常需避讳,他们在小心谨慎之中总结了种种避讳方法,主要有三种,即改字法、缺笔法和空字法。
1.改字法是用同义或同音字以代本字。以用同义字为最多。此法在秦汉时期已经使用,后代继续沿用。例如《史记·秦始皇本纪》,秦时,改“正月’称“端月”。这是因为秦始皇名政,与正月之“正”同音,因而避讳。即使干支名称有固定的字,唐高祖李渊父名昞,唐人修《晋书》、《梁书》等“八史”时,凡“丙”字,也都书作“景”,如“丙辰”作“景辰”,“丙子”作“景子”等。赵匡胤的祖父名敬,因此宋代不称镜子,只称鉴子。元《稗史》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南宋钱良臣,自讳其名,其子聪慧敏达,性爱读书,凡经史上有“良臣”二字,均避而讳之。一日读《孟子》“今日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避“良臣”父讳读曰:“今日所谓爹爹,古之所谓民贼也”。为避父讳,孺子只好认“贼”作父了。无独有偶,同代某君父名阿谷。一天,此君读《四书》,突遇“旧谷既没,新谷已登”一句,无可奈何,只得高声诵曰:“旧爹既没,新爹已登”,讳安全避过,又给老爹送了顶绿帽子,阿谷取此名时,是否料到会有如此“名”外之获呢?
2.缺笔法是用本字而省缺笔划。此法大约始于唐初,宋代以后颇为盛行。如唐太宗名李世民,唐《于志宁碑》为避讳,书“世”作“卅”。缺笔往往会造成名字混乱,比如唐睿宗李旦的“旦”写作“日”。
3.空字法是将本字空而不写,或画以“□”,或书以“某”字,或直书以“讳”字。如汉景帝名刘启,在立他为太子时,有司因避讳而曰:“子某最长,纯厚慈仁,请建以为太子。”唐高祖李渊祖父名虎,唐人撰《隋书》,为避讳,书隋将韩擒虎作“韩擒”,空“虎”字。同书为避李世民讳,书王世充作“王充”,空“世”字。后人有不解避讳之意者,在传抄或翻刻时,误为“韩擒”、“王充”。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凡遇当朝皇帝的名讳,就不作任何解释,只写“上讳”二字。如“秀,上讳”。五代时的冯道(字可道),历朝为相。一天他的门客给他讲老子的《道德经》,可书的第一句就是“道可道,非常道”,一句话中竟有三处犯讳。为了避讳,门客灵机一动,将这句话改为“不敢说,不敢说,非常不敢说”,令人啼笑皆非。
除以上三种方法外,古人有时会避名称字和改变称呼来避讳。比如房玄龄等撰《晋书》,避唐高祖讳,避名称字,所以公孙渊就称公孙文懿,刘渊就称刘元海。三国时的南京本来叫建业,因避晋愍帝之讳业,一夜之间便改称呼为建康。
避讳这种习俗,给古代社会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为了尽量克服避讳带来的弊端,减少讳字,封建帝王也采取了两种约定俗成的取名方法:一是大量采用单名(单名所讳之字比之复名要少一半),二是采用冷僻字取名。避讳现象也给今人研究中国古代历史造成一定的难度。不过,由于避讳具有很强的时限性,一个讳字的出现和消亡,都有明确的时间限定。这也为后人对史料的辨伪,特别是文物的鉴定,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因为某个时代出版的书,没有避当代君主的圣讳或个人祖辈先人的私讳,则是伪作无疑。署名隋朝王通的《六经》,书中避唐高祖李渊讳,将戴渊改为戴若思,隋人避唐人讳,显然是后人伪作。宋钦宗名“桓”,因桓与纨读音相近,宋代避“纨”字的讳,宋代黄庭坚的书法《千字文》中的“纨”和“丸”避了讳,但黄庭坚没有活到宋钦宗时,可以肯定这是一幅赝品。有一个叫潘成规的人便根据避讳对《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提出异议,他的根据是《红楼梦》第26回中的一段描写——“众人都看时,原来是‘唐寅’两个字,都笑道:‘想必是这两个字,大爷一时眼花了也未可知。’薛蟠只觉得没意思,笑道:‘谁知道他糖银果银’”。曹雪芹的祖父叫做曹寅,曹雪芹怎么可能把寅字这样滥用?简直肆无忌惮之极。 潘 先生认为“曹公如此大手笔,拈字弄句手到擒来,焉能为区区取一名字而犯祖讳?可见,《红楼梦》并非曹雪芹所著。”当然,凭此小小细节就断定曹雪芹不是《红楼梦》作者,似乎也有些过分,但是,白纸黑字,很多红学大家拿此也毫无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