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德育天地

小孩不笨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0-07-01 浏览次数: 【字体:

在目前国内外的研究中通常把品德、学习后进的具体标准界定为:情绪消极,不思进取,品德修养与一般学生存在较大距离,在行为上多次违反中小学守则与社会行为准则,存在较多与学生身份不相符的问题行为。学习成绩不佳——思想品德、语文、数学三门功课长时间内总成绩不及格,且成绩大大低于自己的智力水平。

看到这个标准,我不由得心中一惊,我班近六十人,按照这个标准,得有十个后进生,占班级总数近六分之一,比例不小。难怪平时教育教学工作总是不尽人意,甚至让我大为恼火。如何转换这些后进生成为班主任工作的当务之急。

一、资源放错地方就是垃圾。

我班后进生的特点主要表现为:

1、自卑感强。后进生由于各方面较差,受到批评较多。父母的训斥、怒骂,同学的讽刺、挖苦,加上我的“另眼相看”,使他们感觉低人一等,进而自暴自弃。

每次语文听写,班里的后10名学生很少能及格,尤其是其中的男生,期末考试几乎门门不及格,我对他们也几乎丧失了信心。我们班的语文听写规定:凡是听写不及格者,一律重新听写。

看到学生的成绩继续下滑,我是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为了给这些后进生更大的压力,我把他们一起交到办公室,当场宣布对他们的新规定:今后语文听写必须及格,否则家长重新听写,并且加罚整理笔记500字。我想这回学生该害怕了,一定乖乖地去复习。到上学期期中,语文考试结果出来了,不及格的不但没减少,还有所增加。

一问其中原因,家长大多数没空认真给孩子听写,学生钻了个空子。500字他们是随便找点东西,凑够字数拉倒,根本没效果。班里的后进生因为每次听写几乎都不及格,所以次次被罚写笔记。这样,客观上更加重了他们的学习负担,造成恶性循环,对学语文学习更不感兴趣。

2、逆反心理较强。因为深感别人对自己的轻视,后进生认为违反纪律是“勇敢”,向老师反映情况是“出卖朋友”。他们对老师的批评总是不以为然,甚至顶撞。

我班的个别女生喜欢吃零食,经常在班里发现糖纸或棒棒糖棍儿。这样不仅破坏了卫生,而且也容易让学生养成不良学习习惯。其中有一个女生吃口香糖屡教不改,并且和卫生委员对着干,即便发现了也不承认,她叫刘欣。有一次体育课站队,我从楼上眼看见刘欣嘴里吃着东西下楼,后来把刘欣叫到跟前质问,就是不承认,而且理直气壮。我从别的女生嘴里打听到刘欣当时吃的是地瓜干儿,叫到办公室教育她,她却不承认。于是我更严厉地批评了刘欣的不卫生行为和欺骗行为,但是刘欣的反应十分冷淡,口服心不服。事后听说刘欣还报复了告状的同学,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逆反心理十分严重。不但如此,打那以后的自习课,刘欣很少守纪律,经常主动找人说话或上课传纸条。在刘欣的带动下,搅等班级乱成一锅粥。

一气之下,我把刘欣调了座位。他本是班里最高最胖的女生,我把它调到最前排,而且单人单桌。我的怒气发泄出来了,看刘欣怎么办,结果她是我行我素,换了战场继续捣乱,惩罚根本不见效果。

现在回想一下,似乎罪过全在于那块地瓜干儿,随着我惩罚的升级,她的逆反行为也跟着加剧,我对她的教育彻底失败。

二、垃圾放对地方就是资源。

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育才能的基础在于深信有可能成功地教育每个儿童,我不相信有不可救药的儿童、少年或男女青年。”事实上,后进生也有其长处和闪光点,教师应该也能够做好每一个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我认为关键是放对他们的位置。

1、降低标准,调动后进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后进生要求要适度。要求过高,他们会认为高不可攀,望而却步;要求过低,不利于培养后进生的学习毅力和克服困难的能力,让后进生获得成功。只有当他们真正体验到经过努力而获成功的欢悦时,才能树立起进步的信心和愿望。教师可以布置一些他们力所能及的任务,在完成之后给以适当的鼓励。

消除自卑心理的唯一途径,是教师对后进生要爱得真,爱得深,将严格要求渗透在爱之中。教育实践告诉我们,爱是一种最有效的教育手段,教师情感可以温暖一颗冰冷的心,可以使浪子回头。当学生体验到老师对自己的一片爱心和殷切期望时,他们就会变得“亲其师而信其道”。

为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又一次课外活动结束了。我把他们召集在一起,对他们的听写宣布了新的规定:今后50分及格,凡不及格者不再写整理笔记,但要找老师口头说清楚不及格的原因。听到我的新规定,学生们一时没反应过来,确信我说的是真的时,高兴得欢呼雀跃。

降低了这些后进生的标准后,学生们学语文不再像以前那么累了,但是为了避免到我这做口头“检查”,谁也不敢掉以轻心,学习语文的劲头反而更足了。上学期期末考试大部分后进生语文能及格,特别是班里的倒数第一周明磊同学,语文竟奇迹般地超过及格线。

2、尊重信任,架起心灵的桥梁。

自尊心是人的自我意识的重要标志之一,是进步的动力之一,表现为对个人的自我尊重,也要别人尊重自己的权利和人格。教师应当尊重、信任后进生,逐步消除他们的疑虑。

刚才说到那位不停管教的女生刘欣,一段时间我一筹莫展,几乎想放弃。我从侧面了解到,它是单亲家庭,她母亲一个人带着她,性格变得十分娇惯和任性。但是她有一个爱好,就是喜欢写作文,尤其是关于亲情方面的。学校的校刊《滴滴》当时快要征稿,我决定找她谈谈。上学期寒假学校布置了作文,话题就是“亲情”。我看了她写的文章,很深情,但有些偏激。于是主动帮她修改了一下,使文章充满了亲情的温暖和力量,并决定把它推荐到校刊上。当《滴滴》校刊发到每个学生手里的时候,全班同学都带着羡慕的眼光看着她,她的脸第一次红了。

自从刘欣的文章被发表后,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她每次上我的课,听讲十分认真,眼睛里充满了感激。上课不再说话了,也不吃零食了。前几天,有个学生因听写不及格,故意藏起了自己的听写本,她还主动揭发。我笑着问她为什么这样做,她的回答十分实在:“她太过分了!”我知道这话包含着她对我的尊重和信任。

3、让后进生充分发展自己的才能,充分展示自己的长处。在挑选班干部时应加以考虑,让他们也能担任一定职务,在集体中发挥作用。

我们班的体育委员人选可谓三起三落。张琪康,一个壮实的小伙子,体育能力全面,嗓门大,性子急。开始我很看重它。但他也是一个后进生。学习班里倒数,上课闲话多,经常搅得班里不得安宁。甚至因为考试不及格找别人替家长签字。我曾经警告过他多次,效果不大,一气之下我撤了他的体育委员职务。

改选后的体育委员是一位德才兼备的女生,看着放心,同学们也拥戴。可是一次体育课我发现,这位女体育委员,虽然各方面很优秀,但嗓门小,管不住学生,体育课整队半天没人理会。

怎么办,用人应该用人之长。张琪康一身毛病,有一次上课前还带头喝可乐;学习没有进步,满嘴好讲脏话,这样的双差生能用吗?我反复掂量,与其让他做害群之马,不如让他做一只领头羊。充分发挥它的特长,逐步改变他的毛病,这才是积极的做方法。于是我力排众议,再次起用他做体育委员。在平时的学习和工作中,及时发现他的老毛病,即使找他谈心,决不姑息。但一般是背着全体学生的,维护好它的威信。经过一段时间,班级的体育活动有了很大起色,在他的带动下,学校跳绳比赛和广播操比赛都拿了冠军,他的学习成绩也基本及格。“士为知己者用”,为了那次跳绳比赛,张琪康累病了,是急性胃炎。他的感人事迹我在全班做了宣传,这个体育委员终于得到全班学生的拥护。

转化后进生,关键是放准他们的位置,位置摆正了,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长处。天生我才必有用,放对了这些所谓的垃圾——后进生的位置,垃圾就可以变成资源;放错了位置,这些资源就变成了垃圾。我要用一部电影的名字说一声:小孩不笨!

当然,后进生的转化不可能一蹴而就,一般要经历醒悟、转变、反复、稳定四个阶段。因此,在转化过程中,后进生出现多次反复,是一种正常现象。对这项十分艰苦的工作,教师一定要有满腔热情,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反复抓,抓反复”,因势利导,使后进生保持不断前进的势头。

分享到:
【打印正文】